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51048)

作品数:11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梁冬丽潘颂汉更多>>
相关机构:百色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广西社会科学》《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短篇小说(原创版)》更多>>
相关主题:通俗小说话本小说史传变文词赋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河抒情:论马华作家李永平的小说创作——以《大河尽头》为中心被引量:1
《百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12-115,共4页潘颂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其流变研究"(项目号:12YJC751048)的研究成果;"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资助
移居台湾的马华作家李永平的近作《大河尽头》在简单的故事叙述中蕴藏着丰沛的抒情力量,他把对婆罗洲大地、雨林以及原乡、母亲的思恋之情置换成对卡布雅斯河的深情书写;在与他自称的"缪斯"——朱鸰的对话中,同样寄托着对家乡古晋的无...
关键词:李永平 《大河尽头》 抒情 哀伤 
变文散韵相兼结构体制对通俗小说“有诗为证”形成的实证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64-73,共10页梁冬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其流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 JC 751048)
变文三段式结构源于佛经三分科经"序分、正宗与流通",对话本小说开头、正话与收束三段式篇章布局有直接影响,其中变文开头、结尾方式演变的结果最终完成了话本小说篇首诗、篇尾诗的定型;变文"如何白佛也唱将来"的段落划分与过渡方式促...
关键词:变文 通俗小说 有诗为证 
论通俗小说人物描写词赋化程式之形成被引量:3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49-56,共8页梁冬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其流变研究"(项目号:12YJC751048)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人物描写具有高度程式化特征,即"前导语+词赋"的组合方式或"设问+铺陈"的修辞特征。这种程式的形成既受中国传统词、赋之描摹美人、英雄手法的影响,也得益于敦煌变文这样的通俗作品人物描写程式化创作的促进。
关键词:通俗小说 人物描写 词赋化 程式 形成 
话本小说海外翻案与诗词引入被引量:2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58-63,共6页梁冬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其流变研究"(12YJC751048)阶段性成果
早期日本翻案小说较多地接受了话本小说引入诗词的做法,以"前导语+诗歌原文"的形式引入诗词,但是没有篇首、篇尾诗,并将诗歌转换成简洁、重抒情、说教意味淡薄的和歌;后期翻案则注重创新,几乎不引入诗歌。朝鲜半岛的话本翻案小说则改变...
关键词:话本小说 海外翻案 诗词引入 
变文入韵与结韵套语向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程式之演进被引量:1
《北方论丛》2014年第2期26-29,共4页梁冬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其流变研究"(编号:12YJC751048)阶段性成果
敦煌变文引入韵文前的引端套语又可称为前导语,随着变文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主要经历了无引端套语、有程式化引端套语与"诗曰"程式出现三个阶段,从其成熟度或程式化程度,可以推断通俗小说"有诗为证"套语程式蜕变于何时何类作品。结韵套语...
关键词:变文 套语 通俗小说 有诗为证 
《西湖二集》的炫才方式:雅俗兼行集大成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第03Z期103-104,共2页梁冬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其流变研究”(项目编号:12YJC751048)阶段性成果
话本小说编创时引入诗词、讲述怪奇之故事、插科打诨等是炫耀才学的主要方式。不过,自《型世言》开始,话本小说除了依然引入大量诗词外,还穿插"经云子曰"之经典来讲述故事、评价人物,以达到"树型今世"的编创目的,故此,行文稍显板滞。而...
关键词:话本小说 《琵琶记》 变异特征 湖海士 升庵诗话 陈最良 春秋透天关 《西厢记》 曹妙哥 杨琏真伽 
“有诗为证”:从被批判到被理解
《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111-117,共7页梁冬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其流变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2YJC751048
在对待通俗小说"有诗为证"这一文学传统时,批判与肯定并存。就批判而言,从明代至清中后期,批判核心在于两点:一是诗词质量低下;二是诗词与小说情节的关系不够密切。清末以后,批判点主要集中在程式化的创作方法、引诗炫才这两方面。就肯...
关键词:有诗为证 被批判 被理解 
论列国志系列小说之“有诗为证”被引量:1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17-24,共8页梁冬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其流变研究"阶段性成果(12YJC751048)
通过梳理列国志系列小说"有诗为证"的引入位置、诗词类型与功能,考察其在宋元讲史话本基础上呈现的变化发展关系。列国志系列小说引入论赞类诗词的撰述方式主要表现为喜欢引用或者假托名人诗词并形成相对固定的引入程式与结构。最后从...
关键词:列国志 系列小说 有诗为证 
史传序例:通俗小说篇首诗功能之前源被引量:1
《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155-158,共4页梁冬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51048)
追溯史传序例的名实及其流变可以发现序例功能对通俗小说篇首诗开宗以明义的程式化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以通俗小说篇首诗与正话关系为例。通俗小说篇首诗与其他组成部分共同为创作主旨服务,深化、弘扬了史传序例与史传正文的撰写...
关键词:序例 篇首诗 前源 
论通俗小说篇首诗的嬗变被引量:2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126-130,共5页梁冬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51048)
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定型并成为固定的程式,再到消失的过程。其发展规律可以简化为"无-有-无"。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的体裁,也从不固定,信手拈来到有意使用某种体裁,直到全书使用统一的某种诗体。这些因素的发...
关键词:通俗小说篇首诗嬗变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