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BZW040)

作品数:14被引量:2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张卫中王维江南王维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文文学》《兰州学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文学语言20世纪中国文学本体论朦胧诗语言特质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汉字修辞的流变被引量:2
《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99-103,共5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项目号:04BZW040)的阶段性成果
所谓汉字"修辞"主要是一种"字本位"的修辞策略,即充分利用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五四"以后,因为对数千年"言文分离"传统的逆反,文坛整体上有一种口语中心主义的潮流;很多作家将学习西文和口语作为主要的语言策略...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 汉字修辞 口语化 字本位 
再论朦胧诗的语言特质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82-87,共6页王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项目号:04BZW040)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但传统的研究多把语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形式因素,故对于语言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其认识及评价就非常有限。朦胧诗在20世纪80年代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诗歌语言的敏锐,...
关键词:朦胧诗 语言特质 语符 意象群 
汉语的变革与“五四”文学转型被引量:1
《华文文学》2010年第3期53-58,共6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04BZW040)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本质上是一场扭转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革,但是这个变革不是靠新派知识分子通过与守旧派的斗争逐步实现的,其背后真正的主角是语言。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价值系统,而以现代性为特点的西方语言对汉语...
关键词:汉语的变革 社会现代性 “五四”文学转型 
“五四”与新时期文学语言比较论被引量:3
《兰州学刊》2010年第3期163-165,共3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项目号:04BZW040)的阶段性成果
"五四"与新时期是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成就最大的两个时期,二者之间很难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但"五四"时期,汉语刚刚经历剧烈的语言转型,难免有粗糙、混杂之弊。新时期的文学语言有两个明显进步:首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融合与协调,汉语克...
关键词:“五四” 新时期 文学语言 进步与超越 
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及意义被引量:1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35-42,共8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项目号:04BZW040)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
关键词:语言论转向 工具论 本体论 变革与创新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演变述略被引量:4
《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74-77,共4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项目号:04BZW040)阶段性成果
现代文学语言是一门年轻的语言,至今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在百年文学演变中,现代文学语言最大的成绩是大大提升了表现力,强化了逻辑性与严密性,使其能够表达复杂、精密的文意,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的需要。另外,现代文学一直承担...
关键词:现代文学 文学语言 进步与变异 
朦胧诗的语言特质被引量:1
《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109-112,共4页王维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卫中教授的国家社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的部分成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但传统的研究多把语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形式因素,对于语言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估价就非常有限。朦胧诗在上世纪80年代的异军突起,为了恢复诗歌语言的敏锐,使思维和表达充满...
关键词:朦胧诗 新奇独异 语言特质 
新时期30年文学语言的变革与特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86-90,共5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项目号:04BZW040)的阶段性成果
在提升现代文学语言表现力方面,新时期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时期的文学语言有三个大的变化:首先,它摆脱了作为生活附庸的地位,与生活拉开了距离,得到了更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次,它打破了正襟危坐的面孔,显示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
关键词:新时期 文学语言 开拓与进步 
“语言规范化”对当代文学语言的影响被引量:3
《北方论丛》2008年第1期54-57,共4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项目号:04BZW040)的阶段性成果
从20世纪文学语言演变史的角度看,建国后开展的"语言规范化"运动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在大量吸收翻译语体、方言和文言以后造成的那种混杂局面,对创造统一的现代文学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学语言 语言规范化 欧化与方言 
中国当代小说中“革命话语”的生成与演变被引量: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1-5,共5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编号:04BZW040)
1942年以后,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在延安和解放区诞生,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话语形式即"革命话语"的诞生。政治语汇的大量使用、语言的模式化,以及隐喻和象征的固定化则是革命话语在语言上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革命话语 生成与演变 修辞特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