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AA090142)

作品数:8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钱炜时金芳昝焕臣朱丹陈震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市人民政府南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教育文化论坛》《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教育之乡教育文化辨析家父教育家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南通教育现象”的文化解读被引量:2
《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97-102,共6页杨曙明 
全国教育规划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DAA090142)
本文分别对"现象、教育现象、南通教育现象"进行了内涵阈定;论述了其六大显性书写:高考15年领先、德育品牌全国关注、素质教育经验全国推广、各项竞赛叫响世界、名校名师影响广远、西部支教贡献突出;并从五个层面进行了文化诠释:崇教文...
关键词:南通教育现象 内涵阈定 显性书写 文化诠释 
地方教育文化及其研究刍议——以江苏南通为个案
《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103-108,共6页钱炜 昝焕臣 
全国教育规划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DAA090142)
江苏南通教育文化剖析表明,地方教育文化是教育文化中最具个性特征的组成部分,地方教育群态、形态、生态是构成地方教育文化的三大要素,"教育之乡"是地方教育文化的典型范式,科学发展地方教育文化的目的是创建和而不同的地方教育,地方...
关键词:地方教育文化 南通个案 研究价值 
基于“教育之乡”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以南通市学校文化建设为例被引量:1
《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109-114,共6页张建 
全国教育规划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DAA090142)
南通是著名的"教育之乡",南通的学校文化,不仅具有教育之乡的外显形态,也有南通教育之乡的深刻内涵;既有学校文化一般的共性和内涵,更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质。在我国现代学校建立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中,南通学校文化的产生、发展、内...
关键词:教育之乡 学校文化 建设 
南通教育之文化阐释——以历史传承创新为向度被引量:1
《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115-119,共5页陈震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DAA090142)
南通教育以近代张謇的教育顶层设计、整体设计和制度设计开启自觉的教育文化;以"和"的教育心态,生发"用"的教育质态,建构"异"的教育形态,蔚成传承创新中的当下教育生存;面向未来,以地方为支点,以适合为旨归,有可能是摒弃同则不继,实现...
关键词:教育设计 教育心态 教育质态 教育形态 和生万物 
李吉林与南通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120-124,共5页陆平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DAA090142)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与南通教育文化密切关联:她在教学中注重撷取南通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开发"野外情境课程",成为情境教育的重要因子之一;李吉林及其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建离不开南通教育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丰富了当代南通教育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李吉林 情境教育 南通教育文化 
教育之乡和南通城·南通人
《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125-130,共6页苇甄 
全国教育规划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DAA090142)
地方教育和地方、地方人的关系,是地方教育文化研究的中心课题。教育之乡是地方教育文化的典型范式,也是南通教育的文化标识。南通教育之乡和近、现代南通城适以相成、共生共荣;南通教育之乡和南通乡人的品格相辅相成、共同冶炼。自觉...
关键词:教育之乡 南通城市 南通乡人 
中国历史人物和地方教育文化研究中一个尚待辨析的问题——张謇“教育家”“‘父’教育家”探讨被引量:2
《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6期1-6,共6页钱炜 昝焕臣 时金芳 朱丹 
全国教育规划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DAA090142)
张謇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拥有多顶"家"的桂冠,并被习惯地首称为"实业家"。其实,匡危济世、兴教启民既是张謇兴办实业的心理动因,也是他的人生目标与终极追求,同时,教育活动是其一生最为成功的社会活动。首要的、本质的评价,张謇...
关键词:张謇 首要评价 “父”教育家 教育家 
论“教育之乡”的民生意义被引量:2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89-95,共7页钱炜 时金芳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DAA090142)
在教育的诸多意义中,民生是最紧贴教育人文本义的。作为地方教育范式的"教育之乡",深刻反映了教育的民生意义。"教育之乡"本为民意表达,源自生计思考,彰显乡民权益,适成民居环境。南通教育个案揭示和实现"教育之乡"的民生意义有着理论...
关键词:“教育之乡” 民生意义 南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