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07)

作品数:11被引量:6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李遇春唐元张静许浩然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防灾科技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小说评论》《中国韵文学刊》更多>>
相关主题:话语秩序背反《山河入梦》《人面桃花》轮回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文化“审父”心理分析被引量:1
《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4-13,共10页李遇春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07)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并不具备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发生的条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父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集中崛起,由此带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中强烈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语境中,这种现...
关键词:20世纪50—70年代文学 文化审父意识 父子冲突叙事 心理分析 
话语规范与心理防御——论丁玲在延安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被引量:7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07-117,159,共11页李遇春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07)"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新旧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从创作主体对外在话语规范的防御与超越的角度来看,置身于延安红色文学话语秩序中的丁玲主要运用了自我投射、体验"他者"和忏悔仪式这三种话语防御方式或心理防御策略,来应对当时主流文学话语规范的制约和压抑。丁玲在延安解放区的复杂...
关键词:丁玲 延安解放区文学 红色文学话语秩序 自我投射 体验“他者” 忏悔仪式 
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的“组织化”趋势及其消解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106-112,共7页李遇春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07)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再到"文革文学",这种文学"组织化"趋势日益强大和严密,直至在"文革"中走到了历史的反面。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的文学"组...
关键词:革命文学 文学组织化 文学政治经济学 
成一“晋商小说”论被引量:1
《小说评论》2012年第6期132-138,共7页李遇春 
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07)
一在新世纪以来日渐繁荣的"商业历史小说"创作潮流中,山西作家成一的文学史地位正在日益凸显。成一最初是凭借农村题材的小说而登上文坛的,但最终奠定他的文学史地位的还是商业题材的小说,准确地说,应该是"商业历史小说"。当今商业...
关键词:历史小说 成一 文学史地位 商业题材 晋商 创作潮流 农村题材 艺术境界 
乌托邦叙事中的背反与轮回——评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被引量:2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31-43,共13页李遇春 
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07)的阶段性成果
格非的《人面桃花》三部曲超越了乌托邦叙事与反乌托邦叙事二元对立的叙事陷阱,体现了作者将传统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视域融合的叙述诉求。本文从小说叙述结构去破译作者乌托邦叙事的策略和意图。在这三部曲中,格非不仅揭示了百年中国乌...
关键词:《人面桃花》三部曲 乌托邦叙事 叙述结构 悖论 轮回 
乔叶小说创作论被引量:1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67-74,共8页李遇春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07)
乔叶是新世纪文坛涌现出来的一位优秀的女性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已经汇入到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艺术谱系之中,并且有着鲜明的艺术定位。乔叶坚持心理治疗型的小说观,她的小说创作以"心理现实主义"见长,尤其长于女性心理现实和心理细节的...
关键词:乔叶 心理现实主义 自审型写作 题材类型 艺术类型 
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亟需实证精神被引量:3
《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3期97-98,103,共3页李遇春 
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果(编号NCET-10-0407)
当今的旧体诗词研究热似乎不能摆脱虚热的病象,本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复活的本土"实学"传统被新时期以来长期盛行的"文化热"的表象所遮蔽。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当前的旧体诗词研究亟需提倡一种实证精神,宏观的论述必须建立在微观的剖析之上...
关键词:实证精神 微观个案研究 编年史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个体抒情与群体认同被引量:1
《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3期1-6,共6页唐元 张静 
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果(编号NCET-10-0407)
汉代文人五言诗是不入乐的诵诗,它是诗歌发展的自然产物,不应将其起源限定在一人一诗。汉代文人五言诗以群体抒情为主,这是形成它的整体风格的一个特质,尤以《古诗》为代表。从班固《咏史》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又酝酿着个体抒情的因素...
关键词:五言诗 汉代 抒情 咏史 苏李诗 
韩偓《无题》诗“吉音闻诡计”辨义
《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3期14-17,共4页许浩然 
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果(编号NCET-10-0407)
韩偓艳诗《无题.其一》"吉音闻诡计"之意颇难理解,本文运用"诗史互释"学术方法,联系该诗写作背景并相关掌故作出阐释:认为"吉音"本指唐代翰林院喜鹊鸣叫预兆领命草诏之说,被借指为晚唐宫人宣事翰苑之事,"诡计"指天复元年(901)方镇李茂...
关键词:韩倔 《无题》 “吉音闻诡计”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被引量:3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35-141,共7页李遇春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407)
在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实践中,何其芳主要运用了一种双重性的忏悔话语策略,以此来认同并超越当时正日趋成型的革命文艺话语秩序。其中隐含了主流权力话语重塑或改造诗人主体的运作机制,即通过"排除程序"和"提纯程序"来制约主体的话语空...
关键词:何其芳 延安文学 忏悔仪式 话语机制 创作困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