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W059)

作品数:40被引量:5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曹胜高张甲子徐栋梁付林鹏于涌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通化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民族艺术》《民族文学研究》《兰台世界(下旬)》《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学说《春秋繁露》东汉隐秀道义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帝道学说对黄帝形象的合成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47-52,共6页刘晓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阶段性成果
秦汉是黄帝形象的形成期,在帝道学说的理论阐释中,黄帝的形象不断完善。《左传》"以云纪官"的史料,在战国秦汉典籍中被不断附益,稷下学派在此基础上对黄帝治道事迹进行描述,使黄帝成为圣王形象。秦汉文献对黄帝又附加上创制事迹,使之成...
关键词:以云纪官 帝道学说 稷下学派 创制者 
帝道学说对黄帝形象的合成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11-17,共7页刘晓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阶段性成果.
秦汉是黄帝形象的形成期, 在帝道学说的理论阐释中, 黄帝的形象不断完善. 《左传》“以云纪官” 的史料, 在战国秦汉典籍中被不断附益, 稷下学派在此基础上对黄帝治道事迹进行描述, 使黄帝成为圣王形象.秦汉文献对黄帝又附加上创制事迹,...
关键词:以云纪官 帝道学说 稷下学派 创制者 
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被引量:2
《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3期114-116,共3页曹胜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成果
从文学形成的角度来看,文学空间是指摄取到文学文本之中的想象世界,无论这些想象是基于现实还是超越现实,在作品中都被作为一个独立而自足的存在,成为中国文学抒写情志、表达理想与寄托愿望的所在。如果要描述中国文学格局的形成,早期...
关键词:文学空间 生活逻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天下共治与两汉政论的直言被引量:3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143-150,共8页曹胜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项目负责人:曹胜高
刘邦立汉时所宣称的"天下共治",是两汉选贤机制的重要来源。汉王室每逢灾异而选拔直言极谏,主动以朝野对话来纾缓民间积怨,以此作为调整行政措施的参考。但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直言极谏的作用却日渐弱化。两汉文人秉持共治而形成的直言...
关键词:天下共治 直言极谏 政论文风 选贤 灾异 王充 王符 仲长统 《白虎通义》 
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被引量:7
《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4期5-10,共6页曹胜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成果
通过想象对文学空间进行建构,秦汉文学逐渐摆脱写实而形成了独特的叙述策略,其中对异域空间的虚构、对历史过程的重塑和叙事细节的强化,使得文学的叙述立足于真实并超越真实,初步建构起中国文学的空间结构模式。
关键词:想象世界 文学空间 写实与虚幻 
论秦汉公共权力的制度化与群体化
《北方论丛》2016年第2期80-84,共5页徐栋梁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资助项目"汉唐礼法调适与公共秩序的建构"(2013M5413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
秦汉帝制的出现,让国家的权力更有效地集中到君主手中,为了对皇权加以制约,公共权力的影响逐渐凸显并走向制度化、群体化。秦汉公共权力之形成,其思想根源在于先秦诸子之余绪;秦汉公共权力的制度化主要表现为言谏系统的成熟,群体化则主...
关键词:秦汉 公共权力 制度化 群体化 
文学实践与两汉文学的形态突破被引量:1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49-158,共10页曹胜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建构与两汉文学格局的形成"(12YJC751005)
中国文学得以自觉,在于东汉的文学认知与文学实践所进行的量变积累。两汉间对文学表意功能的探讨,使得文章撰述更加重视技法,与经学重义理的倾向有了分野;东汉不断强化作家的属文、著述技能,并主动要求以文传世,促成了作家的个体自觉;...
关键词:文学实践 文学表意 文学著述 
讽诵之法与两汉讽谏机制的失效被引量:2
《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47-53,共7页曹胜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821)
汉赋所形成的"劝百讽一",其责不在赋家,而在于两汉文学的讽诵之法和讽谏机制。一是用于君臣交流的"讽"与"诵"在秦汉时期演化为诵读,其内在的讽喻性被削弱,逐渐成为一种语言技巧;二是讽诵之法为倡优习用,两汉赋家作赋时身份卑微,其所诵...
关键词:讽诵 讽谏 劝百讽一 
东汉士风与王符的“潜隐”之道被引量:1
《兰台世界(下旬)》2015年第10期125-126,共2页郎镝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建构与两汉文学格局的形成";课题编号:12YJC75100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课题编号:12BZW059
东汉士人群体游学、隐居等风气甚炽。士人王符的创作具有隐士为文的特征。他不与当时的游宦为伍,使其具有不同于俗的个性。与汲汲功名的伪隐士相比,其"潜夫"之道则体现了重视德行的精神追求。身隐而言立的价值追求通过著书立言实现。王...
关键词:王符 隐士身份 潜隐之道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被引量:4
《古代文明》2015年第3期74-83,113-114,共10页曹胜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形成”(项目批号:12BZW059)阶段性成果;东北师范大学“双十”项目“中西文明历史经验中的公共社会价值观”研究成果
西汉道义观的形成,一在于董仲舒从天人关系上对天道和人道运行的本质要求进行凝练,形成了政治道义观。二在于司马迁从历史经验上对历史运行秩序的重构,使"义"成为观察历史秩序的参照,从而形成了历史道义观。三在于盐铁辩论从行政理念的...
关键词:政治道义观 历史道义观 国家道义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