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XJA751007)

作品数:8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向天渊吴雪梅肖华李超然张蕊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岭南师范学院学报》《皖西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公共性个人性诗歌诗人复调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新世纪诗歌的小资趣味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54-59,共6页李超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3XJA751007)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网络化的普及、诗人群体的扩大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产生,新世纪诗歌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新特点——这其中尤以小资趣味最具代表性;新世纪诗歌中小资趣味...
关键词:新世纪 诗歌 小资 网络 城市化进程 
智性、复调与诗思自身的设入——读李元胜诗集《无限事》兼及新诗创作的未来走向被引量: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88-93,共6页向天渊 
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新诗的‘公共性’问题研究"(13XJA751007)的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金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科团队研究项目(2362014xk20)阶段性成果
李元胜的诗集《无限事》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与古典诗歌之抒情性、意象性大异其趣的智性抒情、复调手法、诗思自身设入等几个方面。这些不仅顺应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特征,也与卞之琳、袁可嘉等努力探索的新诗之现代主义传统...
关键词:《无限事》 智性 复调 诗思自身的设入 新诗的新方向 
当代文学“公共性”传统的建构与阐释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91-97,共7页向天渊 
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3XJA751007);中央高校基金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科团队研究项目(2362014xk20)
有关文学"公共性"的言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引起普遍关注则是在2008年之后;秉承国内外学者的系列论述,大体按照"十七年"、"文革"、"新时期"、"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等几个时段予以考察,初步勾勒出当代文学"公共性"传统之形成的曲折历程;藉此...
关键词:当代文学 公共性 个人性 传统 文学历史化 
胡风诗歌的“国族想象”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71-75,共5页张蕊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XJA751007)
七月诗派作为中国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其现实主义诗风备受关注。胡风作为七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国族想象"的内涵充分表现了在战火与动乱年代,国家与个人历经的深重苦难,以及超越苦难、追求光明、歌颂新生的美好祈愿。
关键词:胡风 七月诗派 公共性 个人性 国族想象 
郭小川与马雅可夫斯基诗歌“公共性”之比较被引量:1
《皖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88-92,共5页肖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XJA751007)
郭小川和马雅可夫斯基都是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他们两人处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之下,诗歌都与社会、人民和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但他们的诗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无疑他们两人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文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他们的诗...
关键词:郭小川 马雅可夫斯基 公共性 内容与形式 
“第三代诗歌”的“个人性”与“公共性”——以诗人海子为例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93-97,共5页李雨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新诗的‘公共性’问题研究"(13XJA751007)
继"朦胧诗"后,"第三代诗歌"借助"pass北岛"的口号明确了自己的诗歌创作方向。"第三代诗歌"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与人生感悟。在"第三代诗人"中,海子"私人密语"般的诗歌已经被公认为当代诗...
关键词:公共领域与公共性 第三代诗歌 海子 
创造社诗人写作的“个人性”与“公共性”——以穆木天为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7-70,共4页易亚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XJA751007)
随着一些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公共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诗歌领域也不例外,"公共性"与"个人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五四"以来,历经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等的洗礼,中国新诗也呈现不同的风格取向和思想内涵,以郭沫若、穆木天为代表的创造社...
关键词:创造社 穆木天 公共性 个人性 
公众性的凸显与公共性的缺失:新民歌创作的反思被引量:1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69-72,共4页吴雪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新诗的"公共性"问题研究">(13XJA751007)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向天渊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时至今日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出现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领导人的提倡以及文艺界和各个下级部门的积极组织。这些无一不使得新民歌创作呈现"去个性化"的面貌。在绝大部分类似...
关键词:新民歌 公众性 公共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