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研究》

作品数:3440被引量:3334H指数:18
导出分析报告
《文化艺术研究》
主办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最新期次:2025年2期更多>>
发文主题:越剧团越剧茅威涛戏剧节上海越剧院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作者:沈弘吕艺生何辉斌俞为民姜宇辉更多>>
发文机构: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被引期刊=艺术百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非遗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文化艺术研究》2024年第6期83-98,116,共17页吴耀宇 巫凡昕 徐鹏 张淼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能够凸显文化价值,优化旅游体验,对于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非遗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法、空间计量模型等工具,揭示江苏省非...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产业 耦合协调度 文旅融合 空间计量模型 
博物馆空间的场景叙事与共情传播:元宇宙技术迭代背景下的考察被引量:4
《文化艺术研究》2023年第5期84-95,115,116,共14页江凌 张煜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ZD22)的阶段性成果。
元宇宙作为技术集合与感觉制造的过程,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应用,既可以助力传统场景空间的叙事升级,又可以延伸人的感官体验系统,弥合物理空间与观众内心之间的距离。在元宇宙技术加持下,博物馆空间场景的营造趋向“寓传播于叙事”,将场景...
关键词:元宇宙技术 博物馆空间 场景叙事 编码—解码 共情传播 
新时代影像审美变迁与生产张力的书存立照--作为文化印记、审美呈现与创作流变史的《中国影视蓝皮书》被引量:2
《文化艺术研究》2023年第1期84-95,115,共13页范志忠 张明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ZA1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影视蓝皮书》丛书(2017—2023)是时代影像的历史性总结,能够映照影视年代史的文化变迁、审美流变与生产逻辑。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作品聚焦现实主义,进行主流话语的多元尝试,探索新主流宏大叙事及其青春化表达、新主流历史叙事与当...
关键词:《中国影视蓝皮书》 新时代影像 审美变迁 生产策略 
文化民主与空间正义:广场舞的文化空间治理被引量:1
《文化艺术研究》2023年第1期96-103,116,共9页刘彦武 刘芷晗 
广场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空间,也是当今时代重要的社会空间。分析广场舞这场社会运动的社会性、政治性,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社会结构。广场舞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广场舞空间生产与我们所处时代与个...
关键词:广场舞 文化空间 文化民主 空间正义 公共性 
动画中文称谓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意义图景
《文化艺术研究》2022年第6期96-103,116,共9页赵易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电影符号学视域下的动画本体研究”(项目编号:2018ys-02)的阶段性成果。
动画进入中国后的百余年间,其称谓发生了多次变化和更替,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国民价值观念和集体想象的变迁。动画中文称谓的历史沿革可分为“卡通”“美术片”“动漫”三个阶段。借助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方法,观察它们是如何被特定的社会、...
关键词:中国动画 跨语际实践 衍指符号 文化意义图景 
人工智能在乡村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及价值取向被引量:2
《文化艺术研究》2022年第4期48-55,113,共9页曹盛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ZDA105);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价值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NDJC055YB)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全面提升“三农”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通过保护乡村环境生态、改善乡村农业生态和构建乡村文化生态来推进乡村系统性生态设计,人工智能如何通过助力城乡技术与数据的对接、城乡...
关键词:人工智能 乡村振兴 生态设计 设计价值 
“新希声主义”与古琴当代复兴运动
《文化艺术研究》2022年第4期70-80,114,共12页李晓梦 
“新希声主义”是对当代中国琴学审美精神的观念描述,其背景是“古琴发新声”的历史新探、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认识论重构与后现代的听觉转向。当代中国琴学经历了初创、复兴、转型与深化等阶段,其历史特征可描述为民间平民主义世俗化、音...
关键词:“新希声主义” 当代琴学 复兴 民族本位主义 世界视野 现代性 
从形状到气韵:“奇”在古代画论中的内涵演变
《文化艺术研究》2021年第6期88-94,115,共8页李永亮 
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闽派绘画艺术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FJ2015A022)的阶段性成果。
"奇"在古代画论中原指超逸脱俗的用笔造型。然而,当"尚奇"在晚明社会成为最普遍的审美趣味之后,文人画家便开始斥责它的泛滥流俗。为了维护"奇"乃至文人画的正统地位,他们试图将"奇"的内涵从怪奇造型转换为主体气韵,促使"尚奇"摆脱流俗...
关键词:古代画论 “奇” 内涵演变 
传记体还属于艺术史吗?--从温克尔曼与韦勒克等人对传记体的批评谈起被引量:1
《文化艺术研究》2021年第4期102-110,116,共10页周景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传佛教石窟造像中心史迹探查”(项目编号:18BZS165)的研究成果。
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一书中批评了当代艺术史写作中惯用的某些传记体方法。在他看来,有一些作家或艺术家存在夸大天才与作品的现象。埃尔韦·菲舍尔“否定了整个19世纪流行的历史观”,甚至提出了“传记体还属于艺术史吗?”等质问...
关键词:艺术史 传记体 文艺批评 艺术家 
数字媒介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重塑:意义、路径及异化可能被引量:6
《文化艺术研究》2021年第2期27-37,112,共12页王蒙 黄本亮 CHEN Qing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间手工技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BSH11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民间手工艺的价值选择及分类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YSD006)的阶段性成果。
数字媒介在技术与审美导向下的“非线性”特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特性存在内在的联系。数字媒介在组织结构方面可以重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过程、空间维度,进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情感化的体验;同时,数字媒介可以通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媒介 文化空间 知觉结构 异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