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

作品数:825被引量:1509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中国文学批评》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最新期次:2025年2期更多>>
发文主题:文学网络文学文学批评小说现实主义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发文作者:王春林徐刚曾军杨向荣高楠更多>>
发文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编辑委员会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1-1,共1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4-12,M0003,共10页徐粤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艺术理论发展研究”(22ZD04)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体系严谨、层次分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基本内涵提供了根本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艺 以人民为中心 文化主体性 
新时代文艺理论评论的守正创新和实践引领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13-19,M0003,共8页赖大仁 
文艺理论和评论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形成了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更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文艺理论的重要功能在于建构文艺观念,对文艺实践发展起到理论观念支撑与引导作用。新时代文艺理...
关键词:新时代 文艺理论 文艺评论 守正创新 
多元“接合”中的“日常传奇”——论张楚小说《云落》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20-29,F0002,M0003,共12页郭宝亮 
张楚小说《云落》主故事采取共时性折叠方式,每一章讲述不同人物故事,而每一个故事中又联结“接合”了他人的故事。让人物们互相观看、互相识别,从而完成人物的塑造,推进情节发展。副故事的时间又是多重的,张楚采用了历时性大并联和历...
关键词:张楚 《云落》 多元“接合” 日常传奇 文化表征 
“物”与“景”:理解张楚的两个面向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30-36,M0003,M0004,共9页曹霞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资源路径与演进机制研究”(2024JJ009)阶段性成果。
在张楚2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叙事面向:“物”与“景”。他通过对物象的选择与塑形,以“轻”写“重”,以“光”写“暗”,以“喜”写“悲”,辩证性地实践着“物”的诗学,并使之与主人公的精神困境形成同构。在“景”的书写中,...
关键词:张楚 《云落》 “物” “景” “知觉现象学” 
万樱及其人物建构的相关问题——读张楚的长篇小说《云落》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37-44,M0004,共9页刘卫东 
《云落》的主人公万樱是一位“异常”的女性,也是整个作品的核心,同时,隐藏着理解张楚作品的密码。万樱的“异常”之处在于她给人的“安全感”。万樱形象有文学史上经常出现的“地母”的影子。万樱的接受“困苦”和取消“怨恨”,是张楚...
关键词:《云落》 张楚 万樱 地母形象 
《云落》:现实主义的理智与哀矜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45-51,M0004,共8页姜肖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一般项目“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当代传承”(2024JZDZ050)阶段性成果。
《云落》的历史坐标是改革开放,张楚以同时代人的感觉经验写出了众生万象的心灵史。万樱是张楚小说的元叙事,她作为哲学层面的“真实”象征,内含着同情的理解方法和恒定的时间体验,成为反思现代性经验的创伤性存在。与之相应,小说铺陈...
关键词:《云落》 张楚 现实主义 内在经验 抒情主体 
宗白华的歌德研究与德国文化哲学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91-100,M0005,共11页宋溟 
宗白华的歌德研究反映了德国哲学从实证主义向文化哲学的转向。他将歌德研究的重点放在“情景关系”中,其理论从静态的“情景论”发展为动态的“情景论”,从“无对待的情景关系”转变为“理念性的情景关系”,这是他面对德国不同学者的...
关键词:歌德研究 宗白华 文化哲学 情景关系 
瑞恰慈的跨文化理解方法与实践——以《孟子论心》为中心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101-108,M0005,M0006,共10页刘佳慧 
在对《孟子》进行翻译和理解的过程中,英国文论家瑞恰慈提出和运用了一系列跨文化理解方法。其要点包括用语言的四种意义去充分探索定义,告诫人们不要强行将西方的逻辑机制应用到《孟子》的解读上,重视言说者的目的,以及尝试性地使用定...
关键词:瑞恰慈 《孟子论心》 跨文化理解 多重定义 语义学 
文学批评的史料问题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109-115,M0006,共8页黄发有 
史料是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基石,批评家应当具有史料意识。史料意识不应该停留于观念化的史料知识与史料思维,还应该体现在史料辨析与史料运用的实践之中,并在学术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正、丰富与深化。在文学批评场域中,编辑与读者的批...
关键词:文学批评 历史视野 史料意识 批评场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