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周刊》

作品数:1744被引量:23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文学艺术周刊》
主办单位: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
最新期次:2025年3期更多>>
发文主题:艺术电影艺术作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作者:陈清茹朴银姬刘瑜胡超李祥耀更多>>
发文机构: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袁昌英笔下的“他们”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3期7-9,共3页王潇文 
袁昌英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自1929年起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与苏雪林、凌叔华并称为“珞珈三女杰”。1916—1921年和1926—1928年,袁昌英留学英法。作为彻底逃过裹脚命运和接受东西方不同教育的新女性,袁昌英的作品具有...
关键词:现代著名作家 袁昌英 男性形象 凌叔华 苏雪林 武汉大学 教育家 女性意识 
“羊左之交”故事中的“反派”荆轲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3期10-12,共3页刘雨桐 
《羊角哀舍命全交》是“三言二拍”中的故事。西汉初年,左伯桃与羊角哀偶遇后结为兄弟。在共赴楚国的路上,两人遭遇极端天气,左伯桃为成全羊角哀,脱衣并粮,冻死在树洞中。羊角哀到达楚国后受到重用后,哭求楚元王厚葬左伯桃。然而,左伯...
关键词:荆轲 三言二拍 极端天气 西汉初年 羊角哀 左伯桃 厚葬 诉苦 
爱情观现代转型与主体性觉醒:《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分析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3期13-15,共3页姚俊采 
《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问世,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叙述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历程,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塑造了女主角伊丽莎白这一形象,她聪慧、机敏、独立自主,勇于挑战既有的社会规范...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英国文学 现代性特征 伊丽莎白 自我意识 爱情观 女性的生存 
从隐形性到自我定义的转变:《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探究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3期16-18,共3页苏俊宇 
拉尔夫·埃森里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绘了叙述者“我”对自由和自我定义的追求。“隐形”一词指黑人的处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不被白人接受为个人,而被接受为刻板的野蛮人。在小说中,当白人拒绝将叙述者视为一个个体,而是作为...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 自我定义 拉尔夫 叙述者身份 叙述者“我” 白人 
吉本芭娜娜的文学疗愈功效思考——以《虹》为例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3期19-21,共3页唐敏 
吉本芭娜娜原名吉本真秀子,1964年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1987年,她因短篇小说《厨房》荣获海燕新人文学奖,并逐渐在日本文学界崭露头角。《虹》一书的灵感来源于她一次去塔希提岛(Tahiti)的旅行,她在回程的飞机上看到了...
关键词:日本大学 艺术系 塔希提岛 放飞心灵 《虹》 体会情感 第一视角 
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中的人民美学思想探析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3期22-24,共3页鲁丹丹 
延安时期木刻版画是宣传革命、表达人民心声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1942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木刻版画非常关注艺术与人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展现人民的生活和审美追求。准确来说,《讲话》揭示...
关键词:木刻版画 视角变化 《讲话》 交流互动 延安时期 人民美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美学思想 
朱耷晚期花鸟画中的“不语禅”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3期25-27,共3页董王昊天 
一、朱耷独特的笔墨语言。朱耷,原名朱统,明末遗民画家,少时为进士,广通儒学,明灭后隐迹空门深遁禅法,35岁弃僧还俗,晚年还乡,自号“八大山人”;其时狂时哑,行艺乖张,郑板桥赞其“名满天下”,世人称其“其醉可及也,其癫不可及也”。朱...
关键词:郑板桥 八大山人 朱耷 名满天下 笔墨语言 明末遗民  
中国画冷逸传统的现代性调适——从罗聘到虚谷的笔墨演绎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3期28-31,共4页季旭东 
扬州画派与海上画派在中国画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扬州画派敢于突破传统绘画的束缚,以标新立异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海上画派则兴起于近代上海地域,在商业文化繁荣与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呈现出更为多元和...
关键词:扬州画派 海上画派 冷逸 中西文化交融 虚谷 传统绘画 个性色彩 审美感受 
“竹”的理想形象——容庚与《记竹谱十四种》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3期32-34,共3页王佳佳 
竹谱在不同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记录了关于竹子的知识,还充当着语言载体,使人们能够深入探究并表达竹子在各个领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1947年,容庚于《岭南学报》发表《记竹谱十四种》一文,从艺术和学术两个角度构想了一部竹谱,...
关键词:容庚 语言载体 竹谱 竹子 理想形象 丰富性 多样性 
朱玉《揭钵图》形象与鬼子母研究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3期35-37,共3页王嘉艺 
一、鬼子母与“揭钵”历史源流。(一)鬼子母形象的由来。鬼子母(Hariti),又称“鬼子母神”,梵文音译为诃利帝母,是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同时也是“揭钵图”这一图式题材的女性主角。记载表明,鬼子母起源于印度,但与印度本土信仰无关,她...
关键词:鬼子母 揭钵图 护法神 历史源流 本土信仰 印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