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作品数:7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领域:艺术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发文主题:曲艺艺术汉文化话语婉曲中日文化交流更多>>
发文期刊:《民族艺术》《曲艺》《艺术评论》《东疆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从底包袱看日本落语《烤串》对相声《打油诗》的借鉴作用
《曲艺》2022年第4期60-62,共3页李博 陈梓威 
落语是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类似于我国的单口相声。落语发轫于江户时期(1603-1868),至今广布于东京、大阪等地的“寄席”(曲艺表演场所)中。纵向看,落语有古典(1912之前创作)与新作(1912之后创作)之分;横向看,落语有滑稽、怪谈、人情...
关键词:曲艺表演 曲艺艺术 落语 单口相声 江户时期 结构策略 传统艺术形式 非遗传承 
《偏方》与马三立相声中的“科普范儿”
《曲艺》2020年第9期11-12,共2页李博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青年项目《单口相声与日本落语融合研究对“讲好中国曲艺故事”的路径启示》(GD17YYS02)资助完成。
科普属群众性社会教育,不含竞争性、强化性、紧迫性,与考学晋级的学校教育和牵涉名利的职业教育相比,受众动员较为困难。此背景下,科普教育需要趣味性以提升自身吸引力的客观需求,为曲艺艺术提供了发挥空间。科普领域跨度较广,天文地理...
关键词:医药健康 科普 天文地理 马三立 曲艺艺术 强化性 社会教育 趣味性 
中日曲艺翻译交流中的文化符号“转借”探讨——以日本古典滑稽落语《青菜》脚本的中文移植翻译为例
《艺术评论》2019年第12期89-93,共5页李博 邬甚佳 
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课题“非遗传承视域下的中日相类曲种对照研究——以单口相声和落语为中心”(2017GZQN37)阶段性成果
日本落语类似于我国的单口相声,作品中存在地域性较强的俚语方言、历史性较浓的事件人物、导入率较高的双关指代等因素,如果翻译为中文进行交流或者移植搬演,会拔高译介难度,从而影响译文的旨趣表达及传达效果。本文以日本古典滑稽落语...
关键词:日本落语 移植转换 译介策略 受众审美 
中日韩“含义”表达研究被引量:1
《东疆学刊》2018年第3期102-105,共4页金华 金玉花 
2017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6GZYB51;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6GYB032;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JGXM-MS06;2015年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DXM15
中日韩三国语言采取非字面义言说方式的最大目的在于突现言说的意识活动。"突现"非字面义表达,既突出体现了话语本体的意向内容的"含义",又帮助人们发现言说方式的创新能力。中日韩三国同属东方文化圈,运用"含义"的言说方式不同于要靠...
关键词:中日韩 含义表达 价值取向 类比推理 
日本古典落语《松山镜》的汉文化渊源及形态特点被引量:1
《艺术评论》2018年第8期131-136,共6页李博 
本文系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课题“非遗传承视域下的中日相类曲种对照研究--以单口相声和落语为中心”(2017GZQN37)的阶段性成果.
以《松山镜》为代表的日本古典落语,大体产生于近世城市商品经济萌芽化的过程中。其出乎意外却不悖情理的艺术构思,和谐趣明理、俗醒世人的舞台表演,均流露出俗不伤雅、寓教于乐的文化追求。其中,包袱取材的借鉴吸收、人称引导的本色主...
关键词:古典落语 松山镜 曲艺 中日文化交流 
求“真”视角审视中日婉曲话语的婉曲化被引量:1
《东疆学刊》2017年第4期22-27,共6页金华 金玉花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6GZYB51;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6GYB032;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JGXM-MS06;2015年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DXM1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14XWW06
在中日语言表达中,美化、粉饰、回避、暗示、文明等婉曲话语非常多见,是普遍的表达现象。婉曲话语主要是为了避免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不满和不快,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或实现交际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婉曲话语不仅出现在语言表达中,有...
关键词:中日 婉曲话语 “真”婉曲化 
须田敦夫的中国剧场史研究评介
《民族艺术》2015年第3期151-154,共4页康楽 
日本建筑学家须田敦夫早在1945年就对中国剧场史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注意到中国古代剧场的整体发展,与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可以相互补充。须田敦夫推断中国宋代已经有了戏台,并且第一次对元代宫廷剧场予以确认,还注意到元明清道教及其...
关键词:须田敦夫 中国剧场史 《日本剧场史研究》 戏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