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符

作品数:294被引量:425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王德福程琪龙潘峰张维鼎丁信善更多>>
相关机构:渤海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咒语符
《科普童话(恐龙寻踪)》2021年第7期76-80,F0003,共6页 
上集提要:教授一行被戈壁洪水困于绝地,危急时刻,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天塔下的深渊上有条看不见的通道在教授的带领下,三人终于转危为安。
关键词:绝地 转危为安 看不见 危急时刻 
但明伦叙事论之语符系初探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158-164,共7页方红梅 
在诠释叙述形式的理论言说中,基于民族文化背景、文体创作经验与传统审美精神,明清小说评点使用了一套与西方叙事学意趣迥异的批评术语。但明伦将这套在金圣叹手里得到典范性运用的术语,变通性地展用于对《聊斋志异》诡变幽玄而又章法...
关键词:但明伦叙事论 语符系 《聊斋志异》 明清小说评点 叙事理论 术语 
从标记理论看《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特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87-94,共8页姚吉刚 
文章运用标记理论分析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符号特征和非言语符号特征发现王熙凤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无标记和有标记的称谓语、抱怨语、骂詈语、委婉语、威胁语、赞美语来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并维持其管家大奶奶的地位,而且还善于...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符号 言语符号 非言语符号 标记 标记理论 
《红高粱》语符“红”的多义性探析被引量:1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149-150,共2页张利桃 曹波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面向多种媒体的当代汉语流行语跟踪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YZA740101)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高密东北乡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文中大量出现"红"这一语符,有一定意指功能。本文将运用符号学尤其是哥本哈根语符学派方法,分析《红高粱》篇章中"红"的多义性,揭示篇章蕴...
关键词:高粱 多义性 语符学派 篇章 诺贝尔文学奖 抗战时期 原始生命 获得者 符号学 莫言 
论诗歌叙事语符对诗歌叙事文本语义的结构主义阐释被引量:1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99-101,共3页罗军 辛苗 
西方学者很早就论及语符,但是尚未论及诗歌叙事学中的诗歌叙事语符以及诗歌叙事语符对诗歌叙事文本语义的阐释作用。为此,本文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关照下论述诗歌叙事语符对诗歌叙事文本语义的结构主义语义阐释,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诗歌叙...
关键词:诗歌叙事学 语符 语义 诗歌叙事语符 诗歌叙事文本 
王蒙小说《刻舟求剑》语境差浅析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2期18-19,共2页陈芳芳 
本文通过对王蒙小说《刻舟求剑》语符层面的解构,从作品各角度语境差的多维视角读解作品在认知层面所传递的话语信息和深层意蕴,获得对作品在审美层面的全方位赏析。
关键词:语境差 语符 认知 审美 
《雷雨》中“雷”语符意义的探析被引量:1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51-51,59,共2页曹波 
《雷雨》文本作为一个大的符号系统,有着特定的指称意义。"雷"是这个大的符号系统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语符在文本中大量出现,它所指称的意义极为丰富。运用结构主义语符学理论去探析"雷"这一语符所指称的意义是什么,将有利于从另一个...
关键词: 语符 意义 结构主义 
从文体角度解读《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2-14,共3页张贵芳 
爱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文坛最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语言简洁,风格独特。代表诗作之一《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韵律节奏,前三节是8—6—8—6格式,到了第四节,格式却变为6—8—6—8格式;词汇句法,口语词汇与典雅庄重的抽象词汇...
关键词:爱米莉·狄金森 诗歌 韵律节奏 词汇句法 语符 死神 永生 
再论朦胧诗的语言特质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82-87,共6页王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项目号:04BZW040)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但传统的研究多把语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形式因素,故对于语言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其认识及评价就非常有限。朦胧诗在20世纪80年代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诗歌语言的敏锐,...
关键词:朦胧诗 语言特质 语符 意象群 
囚笼与筌蹄——关于思、意、言的矛盾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年第1期46-53,共8页李蓓 
作家的文学思维从酝酿构思到形成意象、化为语言文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语言符号绝不仅仅是作家表达胸中意象的外在工具和手段,而是同意象思维交织一处,构成作家创作思维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有的人认为语言文字就是外在形式...
关键词:筌蹄 文学思维 语言文字 创作思维 尽意 有机整体 中国文学 互体 符号论美学 语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