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之知

作品数:88被引量:12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陈四光赵馥洁顾红亮黄勇陈嘉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闻见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张载“知”论存在两重性吗?——从“知”的生成谈起
《孔子研究》2024年第5期80-88,159,共10页吴瑶 
四川大学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项目“张载论‘知’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827041E4129);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院自主立项项目“北宋理学的‘德’与‘智’”(项目编号:20827041H4008)的阶段性成果。
在以往的诠释中,张载的“知”论话语体系存在着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异质而不能相通的问题。审视张载之“知”的生成,德性之知并非无关乎见闻,其只是不以根于见闻的方式发于其心,而是以性为根源发于其心,其实质是对见闻之知和见闻的混淆,...
关键词:德性之知 见闻之知 闻见 本心 存象之心 
为何朱子慎言德性之知?
《哲学动态》2020年第7期49-56,共8页田智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17ZDA013)的阶段性成果。
杨儒宾提出朱子慎言德性之知的问题,本文以理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认为朱子这一态度是其扬弃张载和二程相关论“知”思想的结果。张载首创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之分,这是其以本末二分模式论本体、心性之必然结果。程颐虽也强调德性之知与...
关键词:闻见之知 良知 德性之知 
德行与著述——儒者传记编撰视野下的汉宋之争
《斯文》2020年第1期90-104,共15页吴海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项目编号:14ZDB076);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培育项目“刘师培文史思想考论”(17WKPY02)的阶段性成果。
儒者传记的编撰、儒林谱系的书写是汉宋之争的重要一环,方东树的《汉学商兑》很大程度是针对阮元《国史儒林传》、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等新儒者传记的出现。宋学重“德行”,清学重“著述”,本文将在梳理明清儒者传记编撰、儒林谱系...
关键词:汉宋之争 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 
闻见与德性——朱子、阳明“知”论辨析被引量: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31-41,共11页向世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项目批准号:17ZDA013)资助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两分是宋明时期流行的做法,德性之知不萌于闻见则是自张载、二程开始的代表性观点,目的在于维护德性的先天必然性。朱子希望沟通闻见与德性、人心与物理的"主宾之辨",形成既有内外又合内外的格物穷理的认识路经。...
关键词:知识 闻见之知 德性之知 格物致知 
《论语》中的“智德”思想研究
《武陵学刊》2014年第6期13-18,65,共7页崔雪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13YJC710003)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
关键词:《论语》 闻见之知 德性之知 仁智双修 
大心与体物——张载“大心说”思想发微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S1期4-6,共3页李海兆 
《大心篇》是张载《正蒙》中的一篇,主要强调为学之人把"穷理尽性"作为把握大道的方式,不以"闻见之知"来桎梏本心,突出德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者能够不从自家躯壳起念,扩充本心"穷神知化"、达到"合其天心"境界高度。"视天下无一物非...
关键词:大心 闻见之知 德性之知 体天下之物 和谐 
由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关系看马一浮的儒学修养体系
《社科纵横》2006年第3期128-129,共2页彭战果 
宋明儒者自张载后,一直有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关系的讨论。马一浮先生作为20世纪著名的儒学大师,自不能绕过这个问题。他自觉到了闻见与德性因地上的分别,并通过见性尽性,达到了果地上的融通。在见性与尽性上,针对两种人分别了两种方法,...
关键词: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 见性 尽性 
船山横渠辨异
《船山学刊》1993年第2期45-55,共11页戢斗勇 
张载是典型的理学家,与他同为唯物主义哲学阵营又同守儒家传统的王夫之有可能是反理学家、早期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吗?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弄清船山横渠之异。笔者认为。
关键词:横渠 唯物主义哲学 儒家传统 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 天地之性 辨异 儒家伦理 德性所知 程朱 
朱熹的“触类可通”方法辨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1-8,共8页冯溪屏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融合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朱熹生活的宋代,自然科学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朱熹本人对自然科学也较为关注。科学作为哲学发展的根据之一,宋代的科学成就必然要曲折地反映到...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 万物之理 反身而诚 闻见之知 德性之知 汪太初 中国传统哲学 永康学派 “格物致知” 中国哲学 
哲理与谐趣
《群言》1990年第4期39-40,共2页杨玉玲 
最近看到台湾水牛出版社出版、韦政通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辞典大全》,条目不到三百,然而却体现了撰稿人学术自由的精神,打破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格局,纵横中外,融贯古今,颇有高屋建瓴宏议独具的气派。比如余英时先生执笔写的"从尊德性到...
关键词:闻见之知 德性之知 余英时先生 尊德性 韦政通 《管锥编》 章实斋 六经皆史 学术自由 《谈艺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