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作品数:2045被引量:1955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姚卫群杨正位陈国华韩星晁乐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佛学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巴利语律藏文献《药犍度》医药考释——信息·叙事·思想被引量:1
《佛学研究》2023年第1期223-234,共12页李颖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印度古典梵语文艺学重要文献翻译与研究”(18ZDA28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柬埔寨佛教图像整理与研究”(18CZJ009)阶段性成果。
本文对巴利语《药犍度》的原文从医药信息、叙事形式和深层意涵三方面展开考释。在微观戒律层面,本文结合医药名类、存用法则及命题形式,发掘医药观念背后的中道思想;在宏观叙事层面,本文从纵向布局中复原医药法体系的基本结构,并基于...
关键词:巴利三藏 佛教医学 佛传叙事 中道观 外道 
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的中观学诠释
《佛学研究》2022年第2期188-199,共12页林啸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佛教文学艺术思想综合研究”(多卷本)(19ZDA254)阶段性成果
吉藏以中观学立场对《观无量寿经》展开诠释,判“不二”为“经之体”,立“不二中道”之“观佛”和净土“生无生论”。在诠释观佛时,他从般若思想不二中道的角度出发,运用“有无双遣”“双重否定”等方式论证《观经》中“即心即佛”“非...
关键词:吉藏 《观无量寿经义疏》 中道正观 解经学 
中道与正观:吉藏对《中论》的释义
《佛学研究》2019年第1期80-88,共9页孟祥兴 
吉藏在《三论玄义》《中观论疏》和《大乘玄论》中对《中论》从其宗旨、破申与名义三个方面作了精要的阐明。从经论共同的旨趣而言,《中论》的宗旨即是'不二正观';而从其作用来说,则是以真俗二谛为宗。《中论》通过破邪显正的方法,阐明...
关键词:不二正观 二谛 破申 中论 
慧均中道思想研究
《佛学研究》2017年第1期217-227,共11页李剑 
慧均是陈隋之际的三论宗大师,他基于中观三论学的立场,大力阐发了中道学说。在慧均的教学中,中道更多是作为方法与境界而展现其意涵的。慧均首先以初章中假说指出了三论宗与他家对有无理解的根本不同,强调了非有非无之中道与而有而无之...
关键词:慧均 《四论玄义》 中道 
《四论玄义》二谛思想研究
《佛学研究》2016年第1期-,共13页赵藤子 
真俗二谛是关于出世间真理与世间真理的学说,是相对的两种实在的认识理论,是表述真理(真谛)与常识(俗谛)之间区别和联系的真理论.南朝末三论宗僧慧均的《四论玄义》中的《二谛义》是对二谛含义以及本质的较为全面的阐释.慧均强调二谛为...
关键词:慧均 二谛 中道 修道 
文殊菩萨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佛学研究》2016年第1期-,共11页崔正森 
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之首.他在释迦牟尼四十五年的弘法中,始于《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大多有他参加,他在弘扬大乘佛法上,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祖师之一,为大乘佛教所崇奉....
关键词: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 文殊师利 中道思想 文殊菩萨 大乘佛教 现代意义 
中道之空——论《涅槃经》中佛陀对于弑父罪行的“辩解”被引量:1
《佛学研究》2015年第1期228-241,共14页陈朗 
阿阁世王弑父并忏悔的故事见于许多佛经之中,其中对他的悔罪心路描述最生动详细的要算大乘《涅槃经》了。阿闭世王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良心的折磨和对地狱报应的恐惧,而佛陀却从方方面面为他开脱。佛陀似乎是在向阿阁世王论证其弑父并...
关键词:阿阔世王 弑父 《涅槃经》 中道  
浅议早期佛教的都市性被引量:1
《佛学研究》2013年第1期206-215,共10页传诚 
"都市佛教"是在西方宗教的传教士的影响之下大致肇始于19世纪的一种佛教潮流,但是适应和存在于都市是早期印度佛教本来就有的传统和特性。本文将主要从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佛教"中道"教义、佛陀的信众的构成、和佛教修行传统的主流方...
关键词:早期佛教 中道 都市佛教 佛教社会学 
《<辩中边论>思想研究》
《佛学研究》2011年第1期85-85,共1页
本书为《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本书全面阐述了《辩中边论》在虚妄分别、三性、中道和心识结构上的理论特色,指出该论的非空非有中道说是唯识中道说的核心理论;该论所说的心摄一切有为法、有染净转变,心性是无为法、本性清净的思...
关键词:心理论 道说 心性 佛学 心识 中道 唯识 有为 
柳宗元禅观探析
《佛学研究》2009年第1期170-176,共7页张君梅 
在禅宗盛行的中唐时代,柳宗元反对禅教相隔,认为理事相须、体用一如,主张禅律并重、定慧双修,体现了佛教戒、定、慧三学齐修的意趣和解行相应的宗旨。他的这种禅观主要来源于天台宗的止观学说。
关键词:禅观 禅律并重 定慧 双修 止观 中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