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恶

作品数:690被引量:621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冯兵施维万绍和李玉花朱锋华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重点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荀子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人性恶的论证:荀子的经验类比
《逻辑学研究》2025年第1期36-50,共15页何远长 
逻辑与人性学说是荀子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但对二者的研究缺乏交集,由此导致对体现荀子逻辑思想的素材的忽视,对“性恶”的说明则依赖概念的抽象辨析。但回到文本可发现,诉诸经验的类比是荀子论证人性的主要方式,即通过与植物生长、产品...
关键词:荀子 性恶 逻辑 论证 类比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内在逻辑
《今古文创》2024年第27期56-59,共4页胡筱萌 
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相辅相成的法律准则和道德教化。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天下安定便成为众多思想家的毕生追寻。而荀子,博取众家之言,成一家之书。他将天人观与人性恶作为理论基础,延伸到“隆礼”“重法”,主张“王道”与...
关键词:荀子 隆礼重法 礼主刑辅 人性恶 天人观 
荀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23-28,共6页郑露璐 罗连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民族复兴背景下苗族传统伦理现代转换研究”(18XJA720002)的研究成果。
荀子从其人性论出发看到了孝的特殊性,一方面出自人之真情,“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者也”;另一方面也会面临矛盾对立,“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主要通过礼来解决孝道“感而不能然”的问题,即通过外在的制度和规范使孝得到体现和...
关键词:荀子 孝道 人性恶   
试论荀子的社会思想框架——从“人性恶”到“隆礼重法”被引量:1
《今古文创》2023年第14期79-81,共3页严弘毅 
荀子的社会思想是其学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整体框架从“性恶”的人性论出发,为达到“明分使群”的社会构思而采取了“隆礼重法”的具体措施,这一过程兼具学说性和现实性。因此,在对待荀子社会思想的同时,需要将其学说与战国末年...
关键词:荀子 隆礼重法 社会思想 
在历史和时代中理解教师
《江苏教育》2022年第38期1-1,共1页朱焱 
作为教师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在时代中延展,是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的统一。从历史来看,从教者和为人师者的专门称谓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称孔子为“夫子”,称荀子为“老师”,教导国君或储君的人可被称为“师”“傅”“保”。可见,...
关键词:化性起伪 《说文解字》 人性恶 历史产物 时代逻辑 理论体系 关键角色 荀子 
比较视域下荀子与霍布斯性恶论分析
《长安学刊》2021年第4期120-122,共3页刘瑞珍 
人性是什么的问题是自古以来来十分关注的问题,很多思想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性恶论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的荀子和西方的霍布斯,“性恶论”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本文从二者的人性论基本内容、约束手段方面分析其二者的相似处和不同处。
关键词:人性恶 荀子 霍布斯 
荀子伦理学的理论特色——从“国家理由”的视角说起被引量:11
《文史哲》2020年第5期144-155,168,共13页东方朔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第一次明确地为政治国家的存在提出了逻辑清晰的辩护,而将“礼义”赋予“国家理由”的形式,使其获得“权力”与“道德”的双重身份,则构成了我们理解荀子伦理学之理论特色的不二途径。在荀子,国家是以“圣王”和“礼...
关键词:荀子 礼义 “国家理由” 权力 道德 人性恶 
辨析荀子的“人性恶”观点
《锋绘》2019年第8期9-9,共1页陆辉 
我们理解荀子的理论体系,不能单从性恶这一个判断出发而定论他的整个思想,而是需要把他的思想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整个儒家思想的系统之中。
关键词:荀子 “性恶” 系统 
荀子:统摄天人之道的系统哲学家被引量:3
《齐鲁学刊》2018年第1期5-16,共12页 
荀子哲学思想具有整全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有必要将荀子作为一位系统哲学家来探究。为将荀子理解为系统哲学家,首先必须将其视为一位分析哲学家。这一点得益于已故哲学家柯雄文的相关研究。而整合荀子的分析方法和系统方法,以使我们对...
关键词:荀子 天人相分 天人合- 人性恶 系统哲学 
从道德教化的维度对孟荀人性论的再考察被引量:1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39-44,共6页闫咏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土文献视野下战国儒学的传播与流变研究"(17BZX052)
先秦儒家思想中,有孟子人性善与荀子人性恶的立论。二者表面针锋相对,实则殊途同归。孟荀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何为人性,进而得出了人性是善是恶的价值判断。立论不同,伦理思想的论证方式与向善的途径则不同,但二者皆依其对人性的判定...
关键词:道德教化 孟子 荀子 人性善 人性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