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

作品数:9519被引量:11859H指数:3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黄楠森杨凤城雷戈林锋王晓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哲学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哲学批判
《哲学研究》2024年第4期42-50,共9页耿仁杰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哲学批判,是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起点。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主观社会学”,反驳民粹派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理解;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歪曲为黑格尔的“三段式”,廓清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
关键词:列宁 俄国民粹主义 认识论 辩证法 历史观 
论“两个行”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大历史观诠释被引量:5
《哲学研究》2023年第10期5-13,共9页梁燕晓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年科研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式民主比较研究”(编号2022QN029)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行”的新论断。“两个行”所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既遵循了“行”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创造了“行”的中...
关键词:“两个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大历史观 普遍性 特殊性 
从大历史观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被引量:9
《哲学研究》2022年第10期5-11,128,共8页漆思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编号21GZGX04)的阶段性成果。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当代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自觉推进现代性文明变革的实践创造,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创新,为回答当代世界和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重...
关键词:大历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大历史观与中国道路的哲学审思被引量:14
《哲学研究》2022年第5期15-25,128,共12页张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研究”(编号19AKS002)的阶段性成果。
以大历史观为指导探究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起源,可以有效回应西方社会关于中国道路是实用主义选择的误读,进而超越中国道路在形成史问题上的时间相对有限性,从更加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更加宽阔的理论视野出发,把握中国道路历史必然性背后的逻...
关键词:中国道路 大历史观 中华文明 民族复兴 现代化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被引量:111
《哲学研究》2022年第1期5-11,125,共8页孙正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研究”(编号19ZDA017)的阶段性成果。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实质内容和世界意义,就在于它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东方从属于...
关键词:大历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什么是“群众的社会主义”——论马克思与恩格斯初次合作的思想契机被引量:3
《哲学研究》2021年第4期36-45,共10页韩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哲学变革与社会主义理论关系研究”(编号20CZX007)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与恩格斯初次合作的思想契机,既不是两人在批判思辨哲学意愿上的完全一致,也不是政治经济学理路上的直接等同,而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理解的相近性。鲍威尔兄弟对"群众"的思辨想象及其主张的"批判的社会主义",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共同...
关键词:群众 群众的社会主义 历史观 社会主义观 
历史观的价值维度及其与认识维度的关系被引量:6
《哲学研究》2021年第4期16-25,共10页陈新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体系研究”(编号17AZX001)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历史活动的利益渗透性和价值渗透性,决定了历史观既包括关于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也包括关于社会历史的价值取向。历史认识与价值取向作为历史观的两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认识维度作为历史观合规律性的观念表达,是价值维度...
关键词:历史观 认识维度 价值维度 历史认识 价值取向 
朱熹历史观中的“理势”问题被引量:1
《哲学研究》2017年第10期55-61,共7页赵金刚 
"理势"是朱熹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框架,他强调对待历史问题要兼理、势,结合价值与事实进行判断。理势含有内在的秩序与趋势,这与"不得已之势"只强调客观层面有所不同。朱熹在使用理势分析问题时,主张把握价值、事实两方面的当然性与必然...
关键词:朱熹 理势 不得已之势 理势之当然 理势之必然 
论苏洵的经史观及苏辙《春秋集解》的阐释特征被引量:1
《哲学研究》2017年第3期48-55,共8页刘茜 
《春秋》的"经""史"性质问题是《春秋》学史上的重大议题,历代治经者对《春秋》经史性质的判定决定着《春秋》学的发展方向。先秦时期,《春秋》被列为"六经"之一,集经史于一体。从西汉董仲舒到晋代杜预再到宋初孙复,儒者往往将《春秋》...
关键词:苏洵 苏辙 经史观 《春秋集解》 
《共产党宣言》:多重的内在张力——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一个考察被引量:5
《哲学研究》2016年第12期3-12,共10页刘敬东 邱德宇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6KDA002);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W05-优先引导专项"资助
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包含着多重的内在张力。基于共产主义理想世界与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内在紧张这一批判的解释框架,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批判中深刻地展示了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民族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矛...
关键词:历史观点 阶级观点 形式自由 实质自由 民族观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