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境界

作品数:290被引量:256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新春杨国荣卢风王中江吴学满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对冯友兰“天地境界”和谢林“绝对同一”的比较研究
《黑龙江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139-145,共7页柴文华 王月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20&ZD037)。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和谢林的“绝对同一”说“异”多于“同”。冯友兰继承的主要是程朱理学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分析法,谢林继承的主要是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和大陆唯理论哲学;冯友兰的理智方法是形式上的,谢林的理智方...
关键词:冯友兰 谢林 “天地境界” “绝对同一” 
孙悟空人生的四个境界
《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2024年第11期24-25,共2页韩田鹿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作为一个凝聚着中国人丰富想象力和传统文化精髓而创作出来的理想人物,悟空完整地经历了人生所可能达到的四个不同境界,而在生命的每一个不同境...
关键词:冯友兰先生 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 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 理想人物 传统文化精髓 孙悟空 
振衣岗上的审美人生
《前线》2024年第11期I0002-I0002,共1页
明代画家沈周《东庄图》册中有名为《振衣冈》的一页。画面主体是嵯峨的山岗,一位士人伫立在山岗之上眺望远方,远方是层叠的山峦,更远方是耸立的山峰,颇有南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望峰息心”之意。“振衣岗”之典出自晋代左思《咏...
关键词:《与朱元思书》 《咏史》诗 审美人生 天地境界 左思 南北朝 远方 
以天地大美化成大人
《前线》2024年第9期I0001-I0001,共1页
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理想是以充满融合自然万物之美、艺术人文之美和生活礼俗之美的天地大美化成具有天地境界的大人,这样的人是感通天地、德达天下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至于“大美”,我们或可从清代画家华嵒这幅《桐屋闹学图》...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清代画家 气韵生动 天地境界 天地万物 自然万物 人文之美 
《西游记》中的人生哲学
《书摘》2024年第8期9-14,共6页韩田鹿 
人生境界孙悟空表面上是一只猴子,但众所周知,他实际.上是被当作一个人,一个功德圆满的“人”来写的。而按照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中,功德圆满的理想人生,是应当完整地经历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
关键词:冯友兰先生 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 人生境界说 自然境界 人生哲学 功利境界 弼马温 
原来他们这么有趣
《青年博览》2024年第14期31-31,共1页金满楼 
什么境界冯友兰教书时,留长髯,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他认为一个人有道德还不够,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某次冯去授课途中遇上金岳霖。金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天地境界了。”两人相视一笑,各自上课去了。
关键词: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 金岳霖 冯友兰 教书 上课 
美育教人向着天地境界拾阶而上
《前线》2023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德国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这一概念之前,首先阐释了任何在现象中出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四种属性:物质属性、逻辑属性、道德属性、审美属性。人本身同样也具有多重属性,所以每个人的生命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美育书简》中...
关键词:拾阶而上 人的生命 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 物质属性 柴米油盐酱醋茶 道德属性 张世英 
《湖南人的境界》引言
《书屋》2023年第4期89-95,共7页王开林 
芸芸众生共同拥有一个婆姿世界,诚为客观事实,但各自的觉解不尽相同,对于宇宙人生体悟或狭或广、或浅或深、或痛或痒、或嗨或明,不同的意义作用于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境界。忽其小异,取其大同,人生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关键词: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 人生境界 湖南人 人生体悟 
“天地境界”与“启示境界”的互鉴
《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1期24-32,共9页王希佳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根据中国哲学的精神提出的人生四境界之一,他认为一神论宗教的境界“近乎”天地境界而犹有未树。本文承接冯友兰对哲学与宗教之分殊的阐明并观照宗教学学科基本的客观比较方法,以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所揭示的...
关键词:新原人 天地境界 信仰 启示境界 对话关系 
“天地境界”:中国现代艺术形上学的新理学同题
《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8期63-65,共3页冯学勤 
1949年以前的冯友兰对儒学中的“神秘主义”持肯定态度,构成他后来提出的“天地境界”的前提。其源头是王国维1904年于《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惊鸿一现的“曾点之乐”,此乐亦为中国现代艺术形上学之顶峰。不同于陈来对“神秘主义”的否定...
关键词:天地境界 康德美学 新理学 形上学 牟宗三 李泽厚 冯友兰 中国现代艺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