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现象

作品数:72被引量:5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钱宗武孙颖新周长楫史杰鹏陈绂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厦门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夏译藏文文献中的通假字——以俄藏Инв.№7578文本为中心
《西夏学》2023年第1期112-130,共19页张永富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域多语种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XNLG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资助项目“西夏语音与宋代汉语西北方音研究——以夏藏梵汉对音为中心”(项目编号:2022M720279)研究成果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通假作为一种文字层面的现象,它的出现并不拘泥于文本类型,不仅仅存在于夏译汉籍之中,在夏译藏文文献中亦比比皆是,进而以夏藏对勘为手段,识别出了俄藏Инв.№7578《真实名经》文本中的通假现象40余处;...
关键词:夏译藏文文献 俄藏Инв.№7578 通假现象 夏藏对勘 
西夏文献中的语义关联性通假现象被引量:3
《西夏研究》2021年第3期15-20,共6页马万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土西夏字书整理研究及语料库建设”(项目批准号:19ZDA202)的阶段性成果。
西夏译汉文佛典中存在语义关联的通假字,这批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并非只有语音相同、相近,语义也具有一定联系,分别表现在语法与语用两个方面。语法上的关联性主要和动词的人称呼应与音韵转换以及词性有关,语用上的关联性主要是语言...
关键词:西夏语 通假字 语义关联 
再论西夏文献中的通假现象被引量:10
《语言研究》2019年第3期113-120,共8页孙颖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夏草书研究”(14BMZ02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16BMZ0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夏文学文献的汇集、整理与研究”(17ZDA264)
此前通过对西夏文献异译本的对勘,明确了西夏文献中通假现象的存在。通假字的使用是造成西夏文献难以通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判断出哪些字是通假字并回溯其本字,对准确解读西夏文献至关重要。西夏文通假字可分为同音通假和近音通假两大类,...
关键词:西夏文 通假 本字 韵摄 平上 
《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对勘研究》
《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3期7-7,共1页孙颖新 
本书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为研究对象,对该经的全部存世编号进行了系统梳理。本书以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校译本为研究底本,同时参校惠宗秉常时期的初译本进行了全文对勘和释读,通过对同一部...
关键词:西夏文献 对勘 俄罗斯科学院 系统研究 通假现象 仁孝时期 文献提供 研究所 
汉隶“糅合”现象补说——兼谈糅合现象发生的条件
《古文字研究》2018年第1期579-583,共5页于淼 
江苏省社科基金“汉代隶书异体字研究”(16YYC004)项目支持
"糅合"现象或称"捏合、杂糅、揉合",是文字构形演变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将两个字的构件揉合在一个字形中。有的"糅合"是基于通假现象产生,通过变更构件而实现的。如吴振武指出侯马盟书中"獻"变"虍"旁为"羊"旁,是由于"獻、鲜"二字经常通...
关键词:文字构形 侯马盟书 通假现象 吴振武 特殊现象 揉合 糅合 二字 
诵读文言文应掌握的基本要领
《读书文摘(中)》2018年第6期49-49,共1页张京貌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对此叶圣陶、夏丏尊等前辈专家早有相关的论述。对于如何指导文言文诵读,我认为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诵读要领。第一,读准字音。一般说来,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但有一些异读字,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 文言文教学 基本要领 通假现象 异读字 叶圣陶 普通话 字音 
异形词中的通假现象
《芒种(下半月)》2018年第1期23-25,共3页邹伟林 
湖南省语委语言文字专项课题“《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字表》中汉字的形音义研究”(XYJ2015GB07)
因通假而造成的异形词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具有生命力,其存在有着语言本身及社会文化方面的根源,其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假字的假借义与字本身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固的联系,发展为其常用义,使人易于联想;二是在漫长的通用过程中...
关键词:异形词 通假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 
隶定古文中的假借现象研究被引量: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第2X期26-28,2,共4页白俊骞 
曾宪通先生在《传抄古文字编·序》中指出,'大凡古文中之奇诡讹异者,多半与声音通假有关,只有因声以求其本字,再循本字之形以探其嬗变的轨迹,每每可以迎刃而解'。这就告诉我们,传抄古文中有着丰富的假借现象。关于传抄古文,尤其是隶定...
关键词:假借字 《康熙字典》 通假现象 通假字 现象研究 
“诎”与“屈”“通假现象”辨析
《写作(中)》2016年第2期94-95,共2页孙光武 
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收录文言文26篇。在这部分文言文的注释中,古语通假字的关于通假字的注释有“通”、“同”、“……的古字”等不同的术语出现。
关键词:通假 字形 核心义 
通假现象的再界定——以《诗经》中的通假字为材料
《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Z期149-149,共1页朱晓彤 刘晓凯 
本文以《诗经》中出现的通假字为证据,对通假字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通假字并不是古人撰写的"别字",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可以存在意义间的联系。
关键词:《诗经》 通假字 别字 意义相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