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

作品数:23424被引量:31276H指数:4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苗明三白明邓晓芒张法何清湖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男性主体危机”与中西恋书写——从王韬《淞隐漫录》到老舍《二马》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刘祥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男性或阳性文化及其建构的男性主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知识精英们迫切希望通过变革,重新建立主体身份认同,而中西恋作为一种现代性事件,成为表达主体身份重构与文化想象的主要模式之一。通过对王韬《淞隐漫录...
关键词:中西恋书写 男性主体 《淞隐漫录》 《新聊斋·唐生》 《二马》 
文字书写与图像叙事的兴起——兼论中西叙事性图像的发展
《文学评论》2025年第2期67-81,共15页李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方图像与文学关系的历史形态研究”(23NDJC264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突破史前数万年的拓扑式构图,去表现诸事物在统一时空中的运动变化,是图像表意方式的重大突破,这个转变是以文字书写为契机的。书写所引发的时间与心理感知模式的变化颠覆了史前构图,使图像逐渐在形式上具有了叙事意义。以书写文化所蕴...
关键词:文字 书写 图像 叙事 
17—19世纪西人“诗六义”译介探析
《国际汉学》2025年第2期63-71,157,共10页贾海燕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清时期《诗经》拉丁文译介研究”(项目编号:20BZW112)的阶段性成果。
“诗六义”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术语。17—19世纪,伴随着西方汉学著述的中国知识传播以及《诗大序》《诗经》的译介,“六义”概念得以西传欧洲。西人对“诗六义”的认识由中国知识译介向专门诗学术语演进,其中风、雅、颂、赋、比、兴...
关键词:“诗六义” 中国知识 诗学术语 中西诗学对话 
融会中西:诗词里的知识与诗词里的生命
《国际汉学》2025年第2期152-152,共1页叶枝梅 
叶嘉莹(1924—2024)生于北京,满族,本姓叶赫那拉,号迦陵,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在中西之间传授中国古典诗词八十载。叶嘉莹1941年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学习,师从顾随先生学习古典诗词;1945年毕业后,先后在北平志成中学(现为北京市第...
关键词:迦陵 中西 北京 教授 古典诗词 顾随 辅仁大学 
中西会通与现代汉语“文学”概念的形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130-141,共12页高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语言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16ZDA190)。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
关键词:“文学”概念 文科 中西会通 文字与文章之学 
从“前故事话语”看叙事交流的三层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3期59-60,共2页钱翰 王瑾 
通过考察中西文学史,可以发现在文字叙事兴起早期,正文前普遍存在一个为即将开始的故事提供“引入”的“前故事叙述”(pre-story narration),该形式随着文字叙事的普及而逐渐隐退,后来在现代小说中又偶有现身。但无论在哪个时期,这套简...
关键词:中西文学史 叙事交流 三层结构 前故事话语 
中西恐怖美学的发展脉络和差异比较
《今古文创》2025年第9期44-46,共3页魏小雪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西恐怖美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并详细对比分析了中式与西方恐怖美学的异同。西方恐怖美学凭借超自然元素与血腥暴力场景直接冲击观众感官,中式恐怖美学则侧重心理暗示及文化元素的深度运...
关键词:恐怖美学 恐怖艺术 恐怖电影 中式恐怖游戏 文化差异 
铸造中国文学的“崇高”新声——《摩罗诗力说》对中西“崇高”的比较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1期109-115,159,160,共9页张冠夫 
学术界对鲁迅早年的《摩罗诗力说》研究成果丰硕,但对其核心思想之一,即鲁迅面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转折的关节点——中西“崇高”观的比较与选择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高度肯定“摩罗诗人”所体现的西方浪漫主义的...
关键词:鲁迅 《摩罗诗力说》 现代性“崇高” 传统性“崇高” 
精彩展现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立体图景——评《中国现代学术编年》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张晓玥 
中国现代时期是传统学术古今转型与中西交融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学科分化与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其间造就了诸多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学术大师,发表了一大批具有世界视野与现代意义的学术成果,的确值得学界对此予以系统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关键词:中国现代学术 世界视野 传统学术 学科分化 中西交融 学术大师 编年 学贯中西 
中西现代性的协商—竞争:近代小说转变的重要驱动
《上海文化》2025年第2期5-17,共13页孙超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现代文言小说叙录及文体研究(1902—1949)”(项目号:22BZW121)的阶段性成果。
中西现代性的协商—竞争最早在上海发生并驱动中国小说加快转向现代。清末小说界革命引入西方现代性,其新民救国观念推举小说文体崛起。上海报人小说家巩固了新小说的主导地位,证明了中西现代性协商—竞争作为驱动的适配。民初上海文化...
关键词:中西现代性 协商—竞争 近代小说 转变 驱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