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认识图式

作品数:40被引量:5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周文彰彭浩东权立枝王育杰董建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海南省人民政府太原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教学与研究》《广西社会科学》《求是学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主体认识图式学习理论对公务员教育培训教学的启示被引量:1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116-120,共5页胡登良 
教学是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方面。主体认识图式学习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系统地、科学地分析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对公务员教育培训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它论证了知识客观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告诉我们...
关键词:公务员 教育培训 学习理论 主体认识图式 教学 
深化基层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被引量:1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年第6期4-7,共4页本刊记者 
周文彰教授是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他创立了自成体系的"主体认识图式"理论和经济特区理论,曾获"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多次获得省优秀科研成果奖、省部级"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
关键词:国家行政学院 基层社会管理 副院长 理论与实践 周文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特区理论 主体认识图式 
一划通神——弘陶书艺启示录
《文化月刊》2008年第4期108-112,共5页阎正 
弘陶,姓名周文彰,1953年8月生,江苏宝应人。哲学博士、教授,兼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绍兴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出版著作:《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从历史走向...
关键词:书法家 主体认识图式 千字文 中国书法 标准草书 书艺 书法艺术 通神 艺术家 哲学 
关于主体认识图式的合理构建被引量:2
《理论探索》2007年第4期22-24,共3页权立枝 
主体认识图式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体结构图式是否科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图式本身功能作用的发挥,而且对主体认识对象的选择、解释、判断、预测甚至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败都有重要影响。要实现主体认识图式的合理...
关键词:主体认识图式 必要性 可能性 合理构建 
交往行为理论视景中的我国学校德育被引量:1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126-130,共5页张自广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有着极强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从哈氏的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审视,认为学校德育要取得效果的可信度与最优化,要做到:(1)实现思维范式从主体—客体认识图式到主体—主体认识图式的转变。(2)突显...
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 学校德育 主体认识图式 借鉴意义 哈贝马斯 思维范式 人本关怀 殖民地化 生活世界 道德价值 “对话” 可理解性 最优化 可信度 真理性 真诚性 正当性 
主体认识中的图式问题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10-13,共4页吴兰丽 
主体认识能力成为长期以来认识论探讨的话题 ,本文立足于主体认识图式 ,对认识图式的历史进程、其与主体认识的关系和相互沟通问题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认识能力 主体认识图式 意识状态 实践 
关于“主体认识图式”的理论研究被引量:4
《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62-64,共3页彭浩东 
认识的能动性具有主观方面的根源 ,主体认识图式就是认识能动性得以产生的主观根源。本文在康德的“先验图式”、皮亚杰的“认知图式”以及库恩的“范式”基础上 ,构建起我们自己的“主体认识图式”理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认识图式...
关键词:主体认识图式 认识能动性 康德 “先验图式” 皮亚杰 “认知图式”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体认识图式建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55-58,共4页王育杰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外国留学生运用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主要存在语言问题和认识问题。因此 ,应该学习语言与建构主体认识图式并重 ,依据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外国留学生主体认识图式建构的特点 ,在对外...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主体认识图式 
主体认识图式在认识中的作用被引量:2
《理论学刊》2003年第2期30-32,共3页彭浩东 
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认识图式”在认识中作用的研究 ,对能动的反映作一番新的探索。该文认为主体认识图式主要是由知识、需要、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构成 ,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认识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 ,是因...
关键词:主体认识图式 知识结构 倾向性 认识论 
对能动反映论的再认识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41-43,共3页彭浩东 
能动的反映起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它是主体对客体动态、曲折的反映,而不是僵化、直线的反映。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主体有选择的反映,是思维的能动创造。人们的认识所具有的选择性和创造性都是对能动反映的具体说...
关键词:能动反映论 主体认识图式 反映 主体 客体 认识 思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