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响

作品数:20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鹏廷刘刚杜红亮齐向东顾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工业大学鞍山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滨州师范专科学校更多>>
相关期刊:《北方文学(中)》《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曹丕诗风探绎
《汉字文化》2024年第14期69-71,共3页周禹诗 
自明到清,选诗渐有“汉音”“魏响”之论,至今影响甚巨。作为“魏响”的引领者,曹丕的创作已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考其艺术成就,本文认为曹丕在如下方面开创了“魏响”新风:在表达方式上,抒情性代替叙事性,并...
关键词:曹丕 “魏响” 文学自觉 
汉音、魏响与别调:沈德潜对魏诗的分期与定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149-158,共10页叶飞 王宏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诗学关键词的衍变与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9BZW003)的阶段性成果。
沈德潜将魏诗定位为"汉音""魏响""别调"三种审美典型,迥异于前人。曹操乐府诗对"俗乐"的赓续,"以诗写史"的实录精神,是构成"汉音"的重要因素。曹丕、曹植轻合乐而尚音韵,淡化叙事而侧重情感抒发,尚作用而远自然,由慷慨激昂转向温婉轻靡...
关键词:沈德潜 魏诗 汉音 魏响 别调 
“魏响”新风--从军旅乐府诗谈曹丕乐府诗文人化倾向
《北方文学(中)》2015年第2期86-86,共1页唐冰 
学者研究曹丕乐府诗多集中在男女相恋离别的主题。但笔者认为曹丕的军旅诗更能表现他乐府诗创作的文人化倾向,就从以旧题写新事、注重抒情、重视辞采这三个方面论述曹丕乐府诗的文人化倾向。
关键词:曹丕 乐府诗 军旅 文人化 
在汉代诗学背景下看曹丕、曹植诗歌之比较被引量: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46-53,共8页汪春泓 
在《毛诗大序》等先秦汉代诗学著作中,关于诗歌的缘起,已经隐含着"言志"和"缘情"两种发展方向,到汉魏之际,诗歌迎来了蓬勃兴盛的契机,而曹丕和曹植这对兄弟恰好对应着"缘情"与"言志"之两端,分析这种差异,对了解曹氏兄弟的诗歌写作,大有...
关键词:言志 缘情 汉音 魏响 六朝 绮靡 
曹操易代革命的诗史意义──以木斋相关研究为中心被引量: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75-80,共6页高幸佑 
建安时期为文学演进中从先秦两汉转形为魏晋南北朝的关键时期,曹操作为新时代、新风气的领导者,在建安十五年有两项重要举动,一是《求贤令》政策的颁布,标志两汉道德与礼教桎梏的解放,使士人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通脱开放,开启对娱乐与美...
关键词:木斋 曹操 建安文学 五言诗 魏响 
悠远的“魏响”——曹植诗歌艺术风格特色评析被引量:1
《作家》2010年第12期126-127,共2页刘枝梅 尹小小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词采华茂"和"体被文质"是其诗歌创作的鲜明风格,"词采华茂"既指其诗歌创作用词华丽、讲究文采,语言整饰、凝炼生动,又指其文学表现手法的丰富性、优美性等。它体现了曹植诗学思想的文质观,即情文并茂、文质兼...
关键词:曹植 诗歌创作 艺术风格 古典文学 
“汉音”多合乐,“魏响”渐离乐——“三曹”诗歌与音乐之辨被引量:3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118-121,共4页杜红亮 
曹操是在旧乐曲的基础上创作新歌辞,其乐府为依曲填辞,与音乐关系密切,犹"汉音";曹丕在创作上将音乐与文学并重,具有"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性质;曹植乐府诗在曲、题、辞三方面均有革新,部分作品完全脱离音乐束缚,完成了乐府歌辞向乐府诗...
关键词:三曹诗歌 汉音 魏响 文学自觉 
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曹操诗文艺术精神探析被引量:1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63-67,共5页王鹏廷 
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0501479020602)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关键词:曹操 诗文风格 汉音 魏响 
理论趣尚、创作实践与政治语境——再评曹丕及其《典论、论文》被引量:1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17-21,共5页陈松青 
湖南省教育厅高校2005年度科研项目<汉代诗学;骚学与文学之综合研究>(05437)果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通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作家的文学主张与他的创作实践不完全一致,甚至相反。曹丕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曹丕的《典论.论文》虽然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但仍属于传统的儒家政教文学观。可以这样说,他在理论上推...
关键词:《典论·论文》 儒家政教文学观 汉音 魏响 政治语境 
也论“汉音”与“魏响”:“三曹”诗歌创作的历史定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20-124,共5页黄志浩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
关键词:三曹 汉音 魏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