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浩

作品数:32被引量:4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常州词派茶经美学思想陆羽《茶经》诗歌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文学评论》《红楼梦学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乐府指迷》的理论特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125-132,共8页黄志浩 
沈义父的《乐府指迷》是产生于南宋后期的一部重要词学论著,影响甚广。其"指迷"所向,主要是为了抵制两宋时期北曲对宋词的市井俚俗化影响,坚持词学的本色特征,坚持雅词的传统,所以在理论上提出了"雅词四标准"等一系列主张,并且通过清真...
关键词:乐府指迷 清真词 词学本色 理论特质 
论周济词论范畴对举的建构特色被引量: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109-114,共6页黄志浩 
在中国词学史上,范畴对举的现象并不少见,诸如雅与俗,清空与质实,婉约与豪放,等等,然而周济词论中一系列对举性理论范畴的提出,却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如果说周济提出的"空"与"实"的对举范畴还带有对前人词论的部分吸收的话,那么关于"入...
关键词:周济 词论 对举 建构 
魏晋玄言诗研究综述被引量:2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94-99,F0003,共7页辛文 黄志浩 
魏晋玄言诗的研究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玄言诗诞生期的时人评论,以魏晋南北朝的史学和文学批评为主要载体,影响了历代玄言诗评价的主要倾向。第二阶段自"五四"之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魏晋玄言诗研究由古代向现代的...
关键词:玄言诗 研究历史 当代研究 前景 
孔子的诗教与教诗被引量:1
《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29-32,共4页黄志浩 
孔子提出的"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命题,具有丰富的实用性和智慧性特点,它包含了"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与"不愚"的智慧之光。围绕作为诗教核心之"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孔子的诗教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强调事物发展的适度性,提倡...
关键词:孔子 诗教 中和之美 教诗 
关于宋元诗文中“分茶”问题的考论被引量:4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105-113,共9页黄志浩 
由于宋代从帝王至士大夫均嗜茶,所以宋元诗文中关乎茶的作品众多,其中关于"分茶"一词的诠释,时贤均各有分解。"分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词语,围绕"分茶"问题,涉及茶学、文学和诠释词语之方法等诸多问题。本文以为,"分茶"是宋代茶文化...
关键词:宋元诗文 分茶 斗茶 研膏茶 
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被引量:5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7年第5期4-8,共5页黄志浩 
意境是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所谓“意境”,从创作主体而言,它是诗人的主观之情、理与被表现的客观事物之形。
关键词:诗歌意境 诗歌创作 寄江南故人 独特感悟 皎然 山水诗 唐人万首绝句选 唐诗品 淮中晚泊犊头 理趣 
也论“汉音”与“魏响”:“三曹”诗歌创作的历史定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20-124,共5页黄志浩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
关键词:三曹 汉音 魏响 
事象 物象 意象——关于诗歌中艺术形象类型的探析被引量:4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80-81,共2页黄志浩 
诗歌有一种区别于其他语言艺术的形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事象、物象和意象三种。在诗歌的创作中,除了少数的情况,一般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意境的组合元素。因此要区别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不同,艺术形象的辨别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事象 物象 意象 
“诗家语”的结构及其表达形式被引量:1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6年第8期22-25,共4页黄志浩 
关键词:江南逢李龟年 长杨赋 严郑公宅同咏竹 扬雄赋 乐府歌辞 五云裘 老杜 月落乌啼 霜钟 听蜀僧浚弹琴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被引量:8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6年第2期72-76,共5页黄志浩 
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这在陆羽《茶经》以后的茶学著作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表现为"茶礼"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则体现出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
关键词: 文化 传统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