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行为理论

作品数:211被引量:399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孙鹏于海涌孙宪忠田士永王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物权变动模式的实然与应然被引量:1
《中国法律评论》2024年第1期122-140,共19页叶名怡 
对于现行法确立的物权变动之形式主义,至少有五种解释论。解释论对揭示我国实然物权变动模式的作用相当有限,但有两点相对清楚:其一,现行法多处明确规定有因原则;其二,现行法要求不动产登记申请中包含意思表示。自审判实务而言,有因原...
关键词:物权变动 物权形式主义 债权形式主义 物权行为理论 有因原则 
物权变动理论分野下我国不动产物权期待权的体系完善被引量: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68-75,共8页魏小来 
我国《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第28条至30条中赋予买受人的不动产物权期待权援引于《德国民法典》中土地及其附着物物权期待权的规范条款,但是我国的法律适用样态却与德国呈现权利受领人法律地位稳固性与物权期待权处分权能领域的差异。...
关键词:物权期待权 物权行为理论 债权形式主义 准物权 处分权能 
法律行为理论纲要被引量:15
《法治社会》2022年第6期1-24,共24页孙宪忠 
本文意在提纲挈领,分析法律行为理论的内涵及重点问题,包括法律行为的概念、效果意思与情谊行为、动机作为构成要件的学术争议、意思表示与行为能力制度的内在制度联系、法律行为理论的政治伦理意义、意思表示的本质和效力以及法律行为...
关键词:法律行为 负担行为 处分行为 物权行为理论 潘德克顿学说 
基于反思的重构:《民法典》背景下的物权行为理论被引量:1
《私法》2022年第2期1-34,共34页唐勇 
基于类型理论,物权和债权并非二元对立式的非此即彼,而是或多或少的具有可通约性。物权也具有对人性,债权也具有对世性;针对同一物时,债权也具有对物性、,而物权只是彰显更强的对物性;基于债权在现代法上的“优越地位”,物权可从纯粹理...
关键词:物权行为 类型理论 特别法取舍 犹豫空间 次优模式 
《民法典》视角下物权行为理论的修正与适用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年第16期69-72,共4页李兴达 
物权行为独立性是我国在实证法上向物权行为理论的进一步递进,独立的物权合意不应做一般性推定,物权合意的存在要根据具体情形做出判断。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背后是对交易安全价值的考量,应当对其适用范围进行限缩。限缩后应当采纳物权...
关键词:《民法典》 物权行为理论 物权行为独立性 物权行为无因性 善意取得 
物权行为理论在我国民法上的解释与取舍
《萍乡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23-27,共5页袁行重 
随着《民法典》的编纂、颁布,物权行为理论再次引发激烈争议,围绕是否应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各方学者论争不断。尽管从实体法规范来看,立法者未就其内容作出规定,但这并不影响在规范层面将物权行为理论在我国民法上进行本土...
关键词:物权行为 物权变动模式 独立性 无因性 法律解释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立法缺陷
《楚天法治》2019年第33期72-72,共1页赵凯旋 
一、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规则所谓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即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因被撤销无效后,该民事法律行为仅在当事人之间无效,但该当事人不得以其行为无效来否定善意第三人的权利主张.换句话讲,对于善意第三人而言,该无效相当于...
关键词:善意第三人 物权行为理论 财产所有权 民事法律行为 立法缺陷 德国民法 权利主张 民法总则 
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保护制度研究——以罗马法为鉴
《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2期49-50,共2页杨宇 
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是通过善意取得和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来保护第三人,且这两种保护手段都起源于罗马法。然而我国物权法仅仅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关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却予以回避,这种立法现状和态度必定会引起理论和实务...
关键词:物权变动 善意取得 物权行为理论 无因性 
物权行为理论问题研究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9年第11期11-11,25,共2页胡林岐 
在民法的框架下,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权和债权,目前在我国,关于物权转让的通说,以债权行为作为物权变动发生的法律原因,随着法学理论的发展,这种观点显现出一些值得质疑的地方,本文将通过引入物权行为这一概念,并对我国现行法...
关键词:物权 债权 物权变动 物权行为 
论民初田宅买卖契约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被引量: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96-101,共6页刘海波 
民初在田宅买卖契约法中对于物权变动采取意思主义模式,并不要求田宅物权变动具备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区分债权契约与物权契约,认可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但并无物权行为无因性适用的空间。故民初田宅买卖契约法中所体现出的物权行为理论可...
关键词:民初 田宅买卖契约 物权行为 启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