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

作品数:2753被引量:1277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刘波雷戈路文彬陈晋欧阳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机构=复旦大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朱迪丝·施克莱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史》2024年第2期189-194,共6页谭锐捷 
近年来,中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关注施克莱政治思想的小高潮。从她的博士论文《乌托邦之后:政治信仰的衰落》到中后期的《平常的恶》《不正义的多重面孔》,乃至身后出版的文集《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均被译为中文。无独有偶,英语学界在最...
关键词:博士论文 政治信仰 政治思想家 历史感 克莱 英语学界 朱迪丝 小高潮 
“重勘现象级文本”的学术活力被引量:2
《南方文坛》2023年第4期99-102,共4页金理 
自2022年1月起,何平教授在《小说评论》主持、开设《重勘现象级文本》专栏,迄今(截至2023年第2期)已延续7期、刊文20篇。在何平的界定中,文学性之外,“现象级文本”更为“重视文本和读者,文本和文学生活,文本和更广阔社会生活等相关联...
关键词:何平 历史感 小说评论 重视文本 整体性 学术活力 生活 刊文 
新中国史研究三题被引量:5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4期84-92,158,共10页金光耀 
新中国史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最贴近我们并且我们仍身处其中的一段历史。加强对新中国史的研究与学习对于我们认识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分重要。与其他时段的中国历史研究相比,新中国史的研究起步晚,学术积累相对少,但同...
关键词:中国历史研究 中国史 学术积累 认识国情 历史感 便利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壮大 
在具体时空中把握历史感——全球史视野下的地方近世史被引量:3
《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4期95-104,178,共11页赵妍杰 沈艾娣 葛兆光 刘永华 
近年来,全球史和微观史的视野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学界的选题、研究与写作范式。牛津大学教授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的《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一书出版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该书跨出民族国家的框架,描写一个中国...
关键词:牛津大学 中国历史学 全球史 葛兆光 历史感 微观史 当代史 历史学界 
批评的即时感与历史感--对青年批评家的瞩望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3期23-33,共11页汪涌豪 
青年是时代的先锋,也是批评的重要力量。但当下有些青年批评家常持一种"寂静主义"的立场,行"佛系批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时代和大众脱节的问题。为使其打破纯学理的迷思和学科的局限,回归到本来最能参与和融入的批评现场,本文提出加...
关键词:青年批评家 即时感 历史感 佛系批评 文艺评论 
创意写作与经典文学文本
《鸭绿江》2019年第2期33-36,共4页王宏图 
一个写作者身处纷繁多变的年代,要能清晰地分辨出各种盘缠绞结的思想倾向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智慧、深厚的历史感和敏锐的判断力。
关键词:写作者 文学文本 创意 思想倾向 判断力 历史感 
永续国家与常态政治中的“敌人”
《历史法学》2017年第1期81-109,共29页孙国东 
在有着共和革命历史和革命理想主义传统的中国,'敌人'是一个颇有历史感和颇具政治性的范畴。'敌人'既是把握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之历史逻辑的关键范畴,亦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时需要面对的重要范畴。在现时中国的公共政...
关键词:政治 革命 国家 历史 历史感 中国 敌人 
城与人的偶合:沦陷区上海与张爱玲的创作
《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47-52,共6页陈昶 陈国恩 
张爱玲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作家与一座城市的"懂得"和"慈悲"。沦陷后的上海,成全了她的"世俗传奇"。她追求"安稳"与"朴素",作品里的时间凝止,缺乏时代气息,人物好像活在镜像里,兼备"苍凉"与"华丽"两种特质,这反映的其实是沦陷...
关键词:张爱玲 上海沦陷区 城与人 苍凉与华丽 历史感 
历史记忆、认同构建与政策行为:两种分析框架被引量:5
《复旦政治学评论》2014年第1期166-192,共27页汪铮 杜欢 
历史记忆在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依然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领域。对于历史记忆理论的研究散见于跨越不同学科的多种文献之中。事实上,研究观念因素如何影响认知与政策行为对于政治学者而言一直是个难题。为了迎接挑战,对历史记忆的政...
关键词:政策行为 观念因素 国际关系 集体认同 决策过程 关系性 社会角色 基欧汉 历史事件 历史感 
《众声喧哗》:王安忆的双面上海
《中国政协》2013年第7期74-75,共2页陈思和 
一种对旧式市民文化的深刻嘲讽,但又不失温情的现实批判精神;一对新兴的市场经济因素充满鼓励,但又保持警惕的清醒认识;不是与时俱进地表达生活的新旧交替,而是充满历史感地书写当下的矛盾和困境……
关键词:众声喧哗 王安忆 上海 现实批判精神 市民文化 经济因素 与时俱进 历史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