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通俗小说

作品数:93被引量:14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程国赋叶楚炎蔡亚平纪德君王立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广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明清通俗小说“冷笔”叙事探析——以《红楼梦》为中心
《红楼梦学刊》2025年第1期212-228,共17页张頔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晨光计划”项目“明清通俗小说博物书写视域下的‘物质排列’研究”(编号:22CGB02);上海开放大学新进人员科研扶持项目“知识何以故事化:古代小说博物属性研究”(编号:XJ2405)阶段性成果。
“冷笔”是古代小说评点术语之一,同时也是小说叙事的特殊艺术手法,指在小说故事行进的热闹、欢喜之处予以“降温式”的处理手段。“冷笔”的叙事功能经由明清小说评点家之手在以《金瓶梅》为代表的“四大奇书”评点中得以基本明确,《...
关键词:冷笔 红楼梦 叙事 评点 
论明清通俗小说中诗词的“把关”
《中国韵文学刊》2024年第4期92-100,共9页杨志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通俗小说对诗词的大众化传播研究”(23YJC751039)。
“把关人”是指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的传播者。明清通俗小说的诗词传播存在多位“把关人”,他们会对诗词进行筛选,决定着诗词能否进入小说及传播于世。小说作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趋向决定了在通俗小说中引用哪些诗词与创作什么诗词。小...
关键词:明清 通俗小说 诗词传播 把关人 
论明清通俗小说中诗词韵文的演变
《励耘学刊》2024年第2期205-216,314,共13页杨志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通俗小说对诗词的大众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3YJC751039。
明清通俗小说中包含数量不等的诗词曲赋。以明末为界,明清通俗小说中的诗词韵文在数量上呈减少的趋势,在性质上呈现出从艺人诗词到文人诗词的变化,在与小说情节的关系上表现出由韵散分离到韵散融合的转变。这些变化体现了明清通俗小说...
关键词:明清 通俗小说 诗词韵文 
明清通俗小说雅化进程中女性形象衍变的文化意蕴
《临沂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50-64,共15页李明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57)。
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衍变的过程。明代早期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沿袭了宋元说唱文学中的市井特色,明代前中期通俗小说中的女性描写体现了世俗社会的情欲观和女性观。随着文人参与通俗小说编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逐渐发生变化...
关键词:通俗小说 女性形象 性别观念 情怀寄托 
午时三刻:明清通俗小说行刑时间的构拟与流变
《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5期213-223,共11页丁岳 
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研究项目“明清通俗小说时间问题初探”(项目编号:63242139)。
午时三刻是通俗文学编创者为制造情节冲突和悬念而想象的死刑时间。“杀人必午时三刻”这条文学性的伪知识在类型化情节和叙述套路中塑造了大众观念,并在通俗小说阅读中发挥着知识功能。午时三刻在话语层面的精确性赋予同时发动的行刑...
关键词:午时三刻 死刑时间 知识功能 攻守默契 倒计时 
稗语益人心:论明清通俗小说“劝善教化”之功用--以章回小说《济公传》为例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48-52,26,共6页吕行 
《济公传》作为济公系列小说的集大成者,其“劝善”价值,足可以与经典名著比肩。该书作者高扬“劝善惩恶”的旗帜,以“正人心,化风俗”为要旨,以因果报应观念为全书之骨骼,寄“劝惩”于济公、善人、贞节烈妇等形象,以及神魔、侠义、公...
关键词:通俗小说 《济公传》 劝善 功用 
“借景”视域下明清通俗小说庭园书写的艺术蜕嬗——基于《金瓶梅》《红楼梦》的比较考察
《红楼梦学刊》2024年第2期95-113,共19页樊庆彦 孙晨晰 
“借景”源于园林造景技法,后为文学创作所借鉴,衍生成为场景塑造与空间叙事的重要策略。明清时期,园林宅邸修建大兴,通俗小说中也涌现出大量精致巧妙的庭园空间,“借景”在此类书写的审美意蕴和叙事模式建构上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考察...
关键词:借景 庭园书写 明清通俗小说 金瓶梅 红楼梦 
论明清通俗小说对诗词的传播方式及意义
《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85-102,共18页杨志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说唱文艺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17ZDA246);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自筹项目“明代章回小说中的韵文研究”(XSP21YBC180)阶段性成果。
明清通俗小说通过照录、节录、袭改、集句的方式,将大量的集部诗词引入小说中,这是对集部诗词的二次传播。小说作者化身为叙述者、人物,根据小说体制及故事情节的需要创作诗词,这是对说部诗词的传播。叙述者、人物及评点家对小说中诗词...
关键词:通俗小说 诗词 传播 娱乐教育 
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牧童指路”事象——以明清通俗小说为例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127-133,共7页刘洪强 王玉倩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方志稀见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19BZW092)。
“披蓑衣、戴斗笠、骑黄牛、拿木笛、指明路”的牧童形象一直为学界关注,文章试以明清通俗小说为主体,探究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牧童指路”,从小说文本中“牧童指路”的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此类形象的叙事功能三个维度展开,以期对“牧童...
关键词:牧童指路 古代小说 原因 叙事功能 
论明清通俗小说的雅化审美转向——兼评李明军《从书坊到书斋——明清通俗小说的雅化研究》
《临沂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75-83,共9页温德朝 李红梅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FYSB034);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2021RW23);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1YSB004)。
雅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雅俗之间互动砥砺,构筑了中国审美意识变迁的深层动力机制。明清文人参与编创或创作通俗小说,使得小说形式愈发整齐,语言愈发雅致,结构愈发讲究,诗文点缀愈发用心,思想情感之寓意愈发受到重视。...
关键词:从俗到雅 审美转向 明清通俗小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