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

作品数:2719被引量:2352H指数:2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冯英焦小婷胡笑瑛王玉括蒋欣欣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创伤的疗愈和共同体的新生——论《宠儿》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被引量:1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3年第1期15-26,共12页生安锋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21&ZD28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后殖民主义、世界主义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研究”(18WXA002);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专项(2019THZWJC52)的阶段成果。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宠儿》中精彩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使得诡异与虚幻的小说场景充满了现实性和政治性意义,也使得人物能够更勇敢地直面过去的创伤经历并得以重建身份,重新鼓起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本文...
关键词:莫里森 《宠儿》 魔幻现实主义 创伤 文化共同体 
褪色·着色·融合——论托妮·莫里森《孩子的愤怒》中的文化身份构建
《当代外国文学》2023年第2期85-91,共7页吴茜 李美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种族政治研究”(14BWW073)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身份是托妮·莫里森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孩子的愤怒》就描写了一对年轻黑人在经历身份危机后进行身份重建的过程,展现出黑人在美国当代社会中的真实生活境遇。童年时期的阴影促使布莱德和布克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文化态度,使其产生...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孩子的愤怒》 霍米·巴巴 文化身份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音乐叙事被引量:1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12-17,共6页李顺春 李寒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世纪美国小说的多模态叙事研究”(20BWW036)。
音乐是一种符号资源或曰媒介,亦是一种模态。托尼·莫里森将其融入小说创作,乃成其小说的结构或主题,更成为其小说人物生存境遇之隐喻。她以布鲁斯构架其小说文本,既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亦揭示小说人物的命运;既体现黑人独特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音乐叙事 布鲁斯音乐 爵士乐 交响乐 
“我想绘制……一幅批评地理的地图”——论《所罗门之歌》的场域依恋与美国身份构建
《当代外国文学》2022年第3期101-108,共8页文永超 
2018年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认知空间批评研究”(2018YBWX130);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认知诗学研究与理论版图重构”(20&ZD291)阶段性成果。
归属感是构成人类心理过程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驱动力,其基本形式是依恋,依恋的对象可以是特定个人、群体、场域或时代。《所罗门之歌》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三种不同的场域情感,指涉的是人物归属感的强弱程度。派拉特随身带着地理书,始终像...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场域感 依恋 恋地 厌地 身份 
迟子建VS莫里森:转型焦虑及其文化启示被引量:1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119-125,共7页胡作友 朱晗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心雕龙》话语体系英译和中西文论对话研究(17BYY061)的阶段性成果。
迟子建和莫里森的自然书写都有一条渐变的发展脉络,即从自然乡野到城市的空间转变、人物自然品性的淡化和传统文化的式微。这种变化可以归结为两位作家面对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深切焦虑。转型焦虑在揭示作家悲天悯人的文化忧思的同时,也说...
关键词:迟子建 莫里森 社会转型 自然书写 转型焦虑 
听觉叙事与民族记忆——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被引量:1
《民族学刊》2022年第7期86-93,147,共9页周亮亮 张小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世纪美国小说‘混沌’书写研究”(21BWW049)阶段性成果。
听觉叙事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莫里森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声音和听觉的书写,这些听觉叙事不仅为读者带来别样的听觉感官体验,而且与黑人民族记忆紧密相连,是黑人摆脱白人主流文化冲击,回归黑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听觉叙事 民族记忆 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托妮·莫里森的诗化书写与文化态度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29-35,共7页胡作友 朱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YY061)。
学界一直重视非洲传统文化对托妮·莫里森文学创作的影响,却忽略了对其诗化艺术的探究。实际上,莫里森的诗化书写与传统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随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拨开迷雾就会发现,莫里森的诗化书...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诗化书写 文化态度 黑人文学高潮 多元化 
论《天佑孩童》对“隐匿的非洲祖先”和“种族建构”的探讨被引量:2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2年第2期122-128,149,共8页马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托妮·莫里森创作风格及其历时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1BWW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代基因手段揭示了种族混杂的现实,《天佑孩童》以寓言叙述手法反映了这一事实。通过比对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本研究力图证明莫里森在小说中提到的20%的美国白人实质上有非洲血统这一隐匿的历史事实,并认为通过黑色基因的显现,莫...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天佑孩童》 基因 童年创伤 隐匿的非洲祖先 
论托尼·莫里森《天佑孩童》的叙事特色
《外国语文》2021年第4期34-40,共7页庞好农 卢肖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裔美国小说艺术探微”(19FWWB023);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儿童中医药文化普及绘本文本叙事及视觉叙事研究”(2019GXJK086)的阶段性成果。
莫里森在《天佑孩童》里把叙述角度和意识流能动地结合起来,采用多视角归一性聚焦、单视角发散性聚焦和单视角无焦点发散性视角等方式,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解析了现代人的心理困惑和生存窘境。她的偶然性命运反讽、反常性命运反讽和危...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天佑孩童》 多棱镜视角 命运反讽 悬念 
从非裔流散视角解读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双重回归之旅被引量: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88-95,共8页韩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非裔流散视角下的托妮·莫里森作品研究”(18CWW024)。
回归作为非裔流散三大核心问题之一,在非裔流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从非裔视角解读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娃在事实与想象中的双重回归之旅,展现了其在文化无根的焦虑下踏上南下旅程,并从一个秉持金钱至上价值观且深...
关键词:非裔流散 回归 《所罗门之歌》 想象的家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