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神

作品数:212被引量:109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刁统菊郑立柱安鲁王越平张静容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敬神与责神:宋朝灾害祈报文的文本表达
《宋史研究论丛》2024年第3期263-277,共15页姜家霖 
灾害祈报文是宋朝官方在进行灾害应对过程中以禳灾为诉求,并结合祈报仪式使用的文本,其内容主要包括信仰神祈报、官员自省、灾情记录以及民众反应记录。通过对其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官员将自身的政绩与信仰神的祈报进行联动,通过...
关键词:灾害祈报文 宋朝 文本表达 
天狗:病痛、治疗与敬神——陇中农村的治疗仪式与天神信仰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80-93,共14页王涛 
天狗在陇中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天狗神和治疗仪式的形式呈现。仪式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敬献行为讨天神欢喜,以达到敬神和治疗的目标。“讨神欢喜”是当地农村实现敬神的方式,仪式中以参与者“制造热闹”为核心的敬献行为围绕这一方式展...
关键词:天狗 病痛与灾祸 治疗仪式 热闹 讨神欢喜 
花椒几千年
《四川烹饪》2023年第7期88-89,共2页小妖 
国人有据可考的使用花椒的时间,从商代末期就开始了,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间:有人把它供在祭祀的案桌上,有人把它放在祖宗的墓里,有人把它抹在椒房的泥墙上,有人把它放进敬神的酒杯里,还有人把它放到中药铺里……作为一种名贵的香料,花椒...
关键词:花椒 椒酒 敬神 
古代中国的“若死者有知乎”:作为哲学问题的反思
《宗教研究》2023年第1期238-263,共26页 谢波(译) 
孔子的格言“敬鬼神而远之”(《论语》6.20)常被引用作为其人文主义的最高表现。孔子训诫人类有思考自己的道德义务的责任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非试图窥测鬼魂神灵如何驱使我们行动。在整个青铜器时代,后者是一项具备一定技术性和拥有专...
关键词:《论语》 敬神 道德义务 人文主义 科学技术 鬼魂 格言 世界观 
孟加拉民众以舞敬神
《财富生活》2023年第3期9-9,共1页 
当地时间2023年1月,在孟加拉的一处印度教社区,一名信徒身涂蓝色油彩、载歌载舞,打扮成女神谢玛·卡利的样子庆祝民间节日。
关键词:民间节日 印度教 孟加拉 载歌载舞 油彩 
敬神祈福、家庭职责与自我抒怀——河底江村女性拜香客精神世界研究被引量:1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25-35,共11页漆凌云 严曼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南岳信仰传播与湖湘多民族文化交融研究”(19BZJ054);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的海外译介与传播研究”(19A498)。
长久以来,有关女性朝山进香活动的研究多从其单一的社会角色出发,忽略了她们在朝山进香时也拥有信众、乡土社会成员以及女性独立个体的三重身份,从而难以从全息视角对女性精神世界进行考察。对湖南省溆浦县河底江村女性拜香客的考察发现...
关键词:朝山进香 女性精神世界 女性角色 自我抒怀 
武山端阳旋鼓仪式中的彩扎与纸幡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第3期59-64,共6页张晓萌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剪纸艺术研究”(项目批号:17BF0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端阳旋鼓是甘肃天水武山地区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习俗,村民通过旋鼓祭神仪式来表达风调雨顺、物阜人丰的现实诉求。敬神幡是旋鼓祭神仪式的核心,具有平安祈福的功能,所以制作神幡的匠人应具备高超的手工技艺:掌握敬神幡的组成构造、图像...
关键词:剪纸 敬神幡 彩扎 旋鼓 端阳 
北京中幡 “子弟玩艺儿”的承传与新生
《中华遗产》2021年第6期60-67,共8页侯磊 
这个“玩艺儿”,练不好,会砸掉牙、磕破头。每逢北京有庙会的时候,总有打扮齐全的各路队伍在去上香的路上游行,他们举着旗巾只,耍飞叉,踩高跷,或敲锣打鼓,边走边进行种种表演,这叫走香会,源自民间村、堡在节庆时打着鼓乐、扮演杂戏来敬...
关键词:庙会 敬神 杂戏 
从敬神恤民到敛财虐民——解说明代的新官到任被引量:1
《安徽史学》2021年第1期20-27,共8页陈士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初礼制变革研究”(20FZSB007)的阶段性成果。
明初,朱元璋御制《到任须知》,为到任新官提供指南。随后,明廷又将新官到任、复任加以礼制化,包括城外斋戒、入城谒神、望阙谢恩、僚属参见、宴飨父老等环节,旨在敬神恤民。国家层面的礼仪下贯到地方社会后,遭遇世俗化的革易,诸如缩短...
关键词:新官到任 明代 礼制 世俗 腐化 
山西沁水县上木亭村城隍庙剧场布局演进考
《中华戏曲》2020年第2期58-70,共13页王潞伟 苏航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上党地区戏曲文物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CZS063);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艺术学)“山西戏曲文物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1803073);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山西戏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研究”(项目编号:2018B048);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学式旅游资源的发掘与研究——以山西省‘戏剧文化游’为例”(项目编号:2018041022-5);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培育项目“上党神庙剧场研究”(项目编号:2019SK046);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项目。
中国神庙剧场的演进过程,大致经历了:宋时紧靠正殿,显示出其敬神的唯一性;金元始与正殿拉开距离,兼顾敬神、娱人的双重功能;明清以来,戏曲繁盛,神庙剧场又有了新的变革,不仅戏台面阔加大,基座提升(多数为山门舞楼),而且观众区域扩大,看...
关键词:城隍庙 碑刻文献 面阔 山门舞楼 神庙剧场 敬神 区域扩大 唯一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