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哲学

作品数:37被引量:7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王俊金寿铁马寅卯王俊靳希平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百家评论》《学术研究》《新华文摘》《基督教学术》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作为新兴哲学的跨文化哲学
《新华文摘》2025年第5期33-37,共5页马寅卯 
跨文化哲学是一种将其他文化纳人自身哲学思考的尝试,它肇始于一些欧洲(主要是德国)哲学家试图突破欧洲中心主义局限的努力。欧洲中心主义认为西方拥有优越的知识、价值观和方法论,其他社会应该追随西方,且其他社会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西...
关键词:民族中心主义 欧洲中心主义 后殖民时代 跨文化哲学 行为逻辑 方法论 社会科学家 价值观 
作为新兴哲学的跨文化哲学
《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11期16-25,共10页马寅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DF2023YS11)。
跨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研究方向,旨在克服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文化哲学逐渐成为全球哲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它强调文化多样性和相互学习。其核心理念包括反对文化纯粹性、倡导...
关键词:跨文化哲学 欧洲中心主义 新兴哲学 普遍哲学 
从跨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3期7-15,123,共10页马寅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DF2023YS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关乎文化自信,也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对话中的参与和贡献。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摆脱对外来思想的依赖,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但自主知识体系并非意味着文化封闭或学术孤立,而是在批判性吸收外来知识的基础上...
关键词:自主知识体系 跨文化哲学 文化主体性 文化开放性 
从共生的伦理到文化间对话
《百家评论》2023年第5期27-33,共7页姜丹丹 
在法国当代思想家、汉学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看来,在法国当代思想家、汉学家朱利安看来,在调动广义的中国古代哲学“以别样方式思考”的潜能视野下,打开文化之间的间距,将《庄子》文本置入这一视野中重新解读,可进一步有助于质...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 朱利安 跨文化哲学 主体与客体 跨文化思考 内在性 《庄子》 方式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非洲哲学?被引量:1
《世界哲学》2023年第5期152-159,F0003,共9页王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跨文化哲学视野下的非洲哲学研究与译介”(项目编号:20&ZD036)的阶段性成果。
非洲哲学并不是由一连串哲学家和经典著作构成的系统化的思想史,也缺乏可传承讨论的概念系统。因此迄今为止的非洲哲学研究并没有构成一个系统化的完整学术史,而是围绕着一些观念和问题展开的讨论。从整体上来看,非洲哲学的论述主体、...
关键词:非洲哲学 跨文化哲学 世界哲学地图 部族哲学 口述哲学 
基于空间经验重绘世界哲学地图——空间现象学视野下的考察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23年第7期3-13,共11页王俊 
现象学视野下的空间理解与身体经验联系在一起,处身性成为存在的基本属性,由此空间成为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要素,同时空间自身也在此过程中以交互主体或共在世界的方式被构建延展。通过具身性、处身性、意义建构和共在的世界被刻画的现象...
关键词:空间 现象学 跨文化哲学世界哲学地图 
基于空间经验重绘世界哲学地图——空间现象学视野下的考察被引量:3
《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151-167,207,208,共19页王俊 
现象学视野下的空间理解与身体经验联系在一起,处身性成为存在的基本属性,由此空间成为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要素,同时空间自身也在此过程中以交互主体或共在世界的方式被构建延展。通过具身性、处身性、意义建构和共在的世界被刻画的现象...
关键词:空间 现象学 跨文化哲学 世界哲学地图 
井上哲次郎与东亚哲学的起源
《南开日本研究》2022年第1期122-132,共11页张政远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近代中国‘哲学新语汇’的形成及其哲学新知识体系的建立”(项目批准号:21VJXT005)的阶段性成果
哲学的起源是什么?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例如,我们在考虑日本哲学的起源时,不仅要考虑日本传统的哲学或思想,还要考虑中国哲学在日本的发展;在追溯现代日本哲学起源问题时,亦有必要从整个东亚哲学的脉络来讨论。我们还要注意制度化...
关键词:井上哲次郎 哲学字汇 东亚哲学 日本哲学 跨文化哲学 
卫礼贤与“道”——《中国哲学导论》中“道”的一词多译之探究被引量:3
《国外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180-188,F0003,共10页大卫·巴拓识 彭蓓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世纪上半叶德国法兰克福文化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接纳——以卫礼贤与阿多诺为例”(GD21CYS13)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跨文化哲学 翻译学 海外汉学 
中国文本的跨文化诠释:扬弃与境界的诠释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2022年第2期64-80,共17页罗亚娜 廖志华(译)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文本跨文化诠释的多重可能性和存在的种种问题,凸显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考虑不同文化条件下范式的不可通约性。鉴于不同文化产生不同的参照框架,而参照框架反过来又与感知现实、理解现实和解释现实的不同方法息息相...
关键词:扬弃 境界 跨文化哲学 参照框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