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依据

作品数:124被引量:13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禄晓平王诗群刘树林丁力高翔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中国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写之写意味深——《红楼梦》小说艺术赏读
《黄河》2020年第6期130-134,共5页王西兰 
《红楼梦》里的人物,描写得实在是太生动了。一个个人物性格各异又鲜活灵动,读者仿佛就能从纸上看到活生生的人在行动,在说话。而且这一个人物的行动和言语,决不可能混同于另外一个人的行动和言语,因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逻辑,他们...
关键词:不写之写 《红楼梦》 性格逻辑 鲜活灵动 心理依据 言语 曹雪芹 人物性格 
“满族情结"的释怀——解读老舍《正红旗下》创作的心理依据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3年第7期17-17,共1页王鑫鑫 
老舍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一直被学界誉为“未完成的鸿篇巨著”,却几乎没有资料记述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然而作为满族正红旗出身的老舍,在这一题材的选择和创作上却经历了曲折的心理历程,本文试以此为切入点.结合作家的身世和经...
关键词:老舍 “满族情结” 旗人 小说 
唤醒孩子心灵中的文学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3期60-61,共2页吕红蕾 
一、在诵读体味中唤醒如果有人问你,陶渊明为什么写“悠然见南山”,而不写西山、东山或者北山呢?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毫无价值,甚至有“无理取闹”的意味。但语言学家吴世昌先生却从语言的表情效果分析出其中有着充分的心理依据:...
关键词:文学想象力 唤醒 “悠然见南山” 心灵 孩子 语言学家 心理依据 效果分析 
巧用“错乱”
《师资建设》2009年第6期58-59,共2页张昌 
文学是表现自己的心灵的律动,是文人特有的情绪的真实渲泄:或是一段人生体验,或是一种微妙、复杂而富有深致的感触,或是一瞬间难以界定的冲动、幻觉。因此,文学就不是认识的机械演泽,其表现就不是数学公式般的排列组合,就不能不...
关键词:错乱 巧用 文学所 人生体验 排列组合 数学公式 创作过程 心理依据 
回头一望是风景
《黄河文学》2008年第1期6-9,共4页叶延滨 
  1   我是一个多梦的人,自打记事起,睡觉就是做梦,哪怕是睡午觉或是打个盹,都会很快进入一个梦境.……
关键词:家庭出身 红五类 锦江宾馆 心理依据 红卫兵 编辑部 知识青年 文化大革命 
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被引量: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145-147,共3页程国赋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人 文化心态 创作心态 小说作品 中晚唐 士子 文人心态 心理依据 特稿 中国古代文化 
艺术“空白”简论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1-17,共7页吕相康 
滥觞于中国绘画章法的艺术“空白”,是艺术技巧中一种虚实的表现手法,它蒙养于中国哲学崇尚简易的表述特征,充分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它以审美情感的评价性和知觉的完整性为心理依据,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它的营造,要求艺术家有丰富的生...
关键词:艺术“空白” 哲学依据 心理依据 审美功能 
“同龄鸟”推出新品种
《出版广角》1999年第12期75-75,共1页邱方 
“同龄鸟”继出板“台湾校园青春书”、“世界中学生喜爱的书”、“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学生导读本”三个系列之后,最近又隆重推出了“当代都市少年心态小说”系列。这个系列共有四本,分别是《太阳花》(宗介华著)、《纯真年代》(刘晴...
关键词:少年犯罪 心理状态 中学生 中国文学 心态小说 客观真实 学生导读 当代 都市 心理依据 
睢鸠与《关睢》兴语之意义探究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68-72,共5页陈泓 章璐 
关键词:《关睢》 闻一多 《毛传》 社会心理 思想内容 平民女子 《诗经原始》 心理依据 民间文学 后妃之德 
胡适与“新红学”被引量:1
《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103-113,共11页胡明 
胡适在文学革命中“首举义旗”的一个重要学术依据和心理依据便是他看到并深信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风靡人心,《水浒传》、《红楼梦》等小说的白话成就实际上已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在技术上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所以胡适说:“盖白话之...
关键词:“新红学” 胡适 古典白话小说 文学革命运动 《水浒传》 白话文运动 《红楼梦》 心理依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