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理论

作品数:33被引量:4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张广保张汝伦殷慧肖永明戴兆国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哲学史》《社会心理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熊十力心性理论的实践性指向
《华夏文化》2023年第4期16-19,共4页王晓洁 
熊十力的心性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历史上心性理论的综合、超越和发展,亦吸收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多种学术资源,体现出了现代性特征,在其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学人建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
关键词:熊十力 入世精神 心性理论 现代性特征 国民道德建设 学术资源 哲学思想 哲学体系 
梦喻:禅宗与华严宗心性理论的差异
《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3期117-123,共7页聂清 
禅宗和华严宗都借助梦喻来阐发心性学说。两者使用梦喻的不同方式,反映出双方心性理论的差异。禅宗主要通过强调梦、醒无法共存,指明心识活动与般若智慧对立的一面。华严系思想家则借助睡梦同清醒的关联,来呈现心识与佛性贯通的一面。
关键词:梦喻 禅宗 华严宗 意识 
中国古代哲学中心性理论的演变逻辑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125-129,共5页吴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性理论的演变有着其自身的逻辑。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将心性理论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对其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各种有关心性的观点。中国古代心性理论的发展逻辑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时期与演变过程—...
关键词:心性理论 去魅化 天人感应 敦品励行 学以致用 
中国思想史不可或缺的一章:刘智及其心性理论被引量:1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96-101,共6页季芳桐 聂鑫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刘智<天方性理>的整理;翻译及研究"(15AZJ0005);南京理工大学自主专项"伊斯兰云南学派研究"(AE15001-23)
回回思想家刘智及其理论在教内多有称道者,教外却非常陌生,其实他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其心性理论既合于伊斯兰教义,又与宋明理学的心性理论相通,尤其是关于气质之性、方寸之心的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心性理论有一定的补益。...
关键词:刘智 人性 人心 智慧 功修 
太古真人郝大通及盘山派的全真内丹心性学
《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6期81-89,共9页章伟文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道教易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11BZX039
郝大通、盘山派一系全真内丹心性理论之特色在于明体以达用,其以"重玄向上"为宗,通过明心见性,直探虚无道体;以"无为清净"为功夫,通过降心离尘、除情去欲,得本来真心、真性呈现;以"法相应感"为应物,在日用常行中体昧道性之恒常,故应物...
关键词:郝大通 盘山派 全真 内丹心性理论 
儒家心性理论对传统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
《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120-123,共4页李发伟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心性理论为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提供哲学基础和基本"由我及人"的实践路向、"怀柔远人"的外交原则、"接之以礼让"的对外态度以及"天下和平"的终极目标都是儒家心性理论在对外交往中的具体体现,与近代殖民主义的国际关...
关键词:儒家思想 对外关系 和平 
多重视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1期68-73,共6页张广保 
金代中期,王重阳在中国北方创立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道教的新道教——全真教。全真教以三教合一为宗,以性命双修、功行并重为修炼门径,汲取禅宗的心性理论、修行方式等诸多因素,对传统道教从教义、戒律,到宫观组织、修行方式,以及终...
关键词:教研 西方 修行方式 中国北方 三教合一 性命双修 心性理论 全真教 
全真教研究述评被引量:1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4期2-10,共9页张广保 
关键词:述评 教研 修行方式 道教史 中国北方 三教合一 性命双修 心性理论 
论陈抟老学思想被引量:1
《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142-145,共4页孔又专 
“四川大学青年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启动项目”资助
陈抟学术旨趣在于其易老(庄)相通、孔老为一、佛道不二的老学思想。陈抟易老相通,无极而太极,太极是一,使道教宇宙生成哲学和生命哲学有了创新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陈抟指出道教义理玄妙之一是清净无为,修身治国...
关键词:老学思想 陈抟 学术旨趣 宇宙生成 生命哲学 生成哲学 心性理论 道教 
北宋心性之学的发展与宋代《四书》学的形成被引量:4
《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68-74,共7页肖永明 殷慧 
面对佛道之学的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的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的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四书》学 心性之学 宋代 北宋 心性理论 《大学》 《中庸》 《孟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