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艺术

作品数:94被引量:2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谭忠国曹津源崔长勇陈明宝张明远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枣庄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谈《阿长与<山海经>》构思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年第18期65-66,共2页汤继良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构思巧妙,全文结构清晰而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章法之美,选材精致而又表现出美妙的组材艺术。作者通过儿童的纯真童心视角来感受人物和社会,又通过成人的冷峻来审视自己,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 构思艺术 先抑后扬 起承转合 感情线索 
巧于精妙构思,凸显人物形象——谈《景阳冈》的艺术特色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8期7-9,共3页杨丽丽 
《景阳冈》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小说片段。全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描写形神兼备,生动具体,读之脍炙人口。武松其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提起他,人们脑中立刻会浮现出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
关键词:古典名著 英雄形象 人物形象 《水浒传》 构思艺术 武松 形神兼备 景阳冈 
立象以尽意——统编语文教材五上《少年中国说》的构思艺术
《江苏教育》2020年第41期49-49,51,共2页杨九俊 
“说”是一种说理议论的文学体式,写法比较灵活,大都讲究文采,也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说”不宜简单地当作说理文,而是需要把握它“说”什么,怎么“说”,有没有“说”到位。《少年中国说》就是一篇“说”,作者要“说”的观点很明确:中...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 《少年中国说》 构思艺术 
巧妙转换显匠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构思艺术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2020年第3期22-22,共1页李莉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作大都雄浑大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怀古词,词的上半阕以写景为主,下半阕在凭吊古人的同时,抒发了心中强烈的情感,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下面,笔者就简要...
关键词:构思艺术 空间转换 三国时期 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 艺术感染力 简要分析 苏轼 
佩玉将将 其华灼灼——浅谈商代佩饰玉器的造型构思艺术和鉴别要点被引量:1
《收藏家》2019年第9期71-80,共10页李惠新 
在玉器进入世俗化社会之前,佩饰类玉器作为王室控制和垄断下的产物,它兼具着供贵族阶层王孙公子佩挂、装饰、赏玩、馈赠及礼仪等多种功能与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佩饰玉器代表着某个时代玉器雕琢的最高水准,也是该时期社会文化信...
关键词:龙纹玉饰 构思艺术 鉴别要点 
自是“摸索”最有味——《我用残损的手掌》构思艺术浅析
《进展》2019年第1期62-63,共2页何文贤 曾静 
《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摸索”一词的运用,实在是巧妙绝伦,不仅让形象在主次映衬中得到丰满,意蕴耐人寻味,而且“摸索”中所触摸到的不同部位、不同事物更凝聚着诗人爱恨交加、悲喜相融的复杂感情,构成抑扬悠远的情感韵律。从而,使诗人...
关键词: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 构思艺术 
“环境即主题”:品赏小说的构思艺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课例及反思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年第9期68-73,共6页周伟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属于短篇小说中的长文,基于"长文短教"的考虑,把赏析典型环境描写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先理出小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赏析典型环境描写为主线,以品读裁缝老婆的个...
关键词:长文短教 环境即主题 构思艺术 
把作文写出“波折”来
《百柳(简妙作文中学生必读)》2017年第3期35-38,共4页张五芳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读者对叙事类文本构思艺术的审美追求。对作者来说,同样应该具备读者意识,即在构架文本的思路时,来点“起承转合”,致使“曲折有致”,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作文 读者意识 审美追求 构思艺术 起承转合 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 文本 
《最后的常春藤叶》研究综述和教学建议被引量:1
《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7期50-55,共6页时剑波 
浙江省教研立项课题“阅读教学‘课脉构建法’研究”(课题批准号:0240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欧·亨利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更因其构思艺术的精妙而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读者。《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为代表性作品自进入苏教版以来,一直成为小说教学的经典篇目。本文拟对其解读、有代表性的教法和教学建议做一介绍。
关键词:教学建议 综述 小说教学 百科全书 构思艺术 苏教版 
浅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构思艺术——“伏笔”生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6年第2期140-141,共2页曹淑芬 
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
关键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构思艺术 伏笔 表现手法 事件 记叙 描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