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恶

作品数:324被引量:11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习细平高德胜朱卫平吴晓妹赵希南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好恶、情性与人格养成——论早期儒家好恶观念演变的三条路径
《船山学刊》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刘洋洋 
“好恶”也作欲恶、爱恶。早期儒家在关于情性、心灵和人格养成等的讨论中对于好恶有极丰富的论说。从个体修养与成德处着眼,孔子与楚简《性自命出》将好恶看作人的天赋禀性,认为其中蕴含着仁义之资,经由礼乐教化的引导、熏陶足以造就...
关键词:儒家 好恶    
盖勋不以一己好恶待人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小学生适读)》2024年第7期55-55,共1页湫添 
汉朝有个叫盖勋的人,是汉阳郡的长史。他曾与凉州从事苏正和一起工作过,双方因某些事产生分歧,因而结怨很深。当时的武威太守依仗权势,贪赃横行,没有人敢查处他。但苏正和是一个很正直的官员,他搜集了武威太守的一些罪状,呈报给了上级,...
关键词:盖勋 太守 汉朝 汉阳郡 武威 
共读《乡土中国》之“礼” 传统惯性下,“礼治”统治乡土社会
《十几岁》2024年第15期22-26,共5页朱来青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人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内容简述《礼治秩序》一章剖...
关键词:《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 礼治 社会秩序 人治 乡土中国 个人好恶 传统惯性 
莫让好恶遮望眼
《少儿国学》2024年第4期2-5,共4页易爻 
东汉大臣第五伦是一个有名的公正无私的人。有人问第五伦:“你这人怕是没什么私情好恶吧?”第五伦回答说:“有的。”当初有人要送我一匹千里马,希望我能举荐他。我虽然没接受马,但之后每次推举官员时,总是想起他,我侄子生病,我每天晚上...
关键词:第五伦 千里马 好恶 接受 生病 
好恶与生存
《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第1期135-143,共9页沈顺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传统儒家心灵哲学研究”(20FZXA005)。
好恶是人心对外部存在(如名利、义)的反应,表现为情。好恶之情是气质人心与外部存在之间的气质感应,好好色、恶恶臭。从孟子开始,儒家以性释心,心动变成性动。好恶是性的活动。基于性的好恶不仅是自然的活动,而且是必然的活动。这种自...
关键词:  感应   
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少儿国学》2024年第3期2-5,共4页易爻 
东汉大臣第五伦是有名的公正之人。有人问第五伦:“你这样的人,怕是没什么私情好恶(w)吧?”第五伦答道:“有的。当初有人想让我举荐他,要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要马,但之后每次推举官员,总是想起他。我侄子生病,我每天晚上去探望,但...
关键词:第五伦 个人好恶 私情 千里马 生病 
好恶之心与好恶之行
《少儿国学》2024年第3期20-21,共2页晓行 
对个人内心偏颇的好恶之情,我们可以用公理道义加以约束,最终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但仅在心中明辨善恶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中。好且善者,就全力以赴;恶且恶者,则要坚决拒绝。春秋时期,有一天,齐桓公到野外踏青。他...
关键词:周围环境 春秋时期 废墟 齐桓公 好恶 苍凉 
极度痛苦论证与帕菲特的理由客观主义
《现代哲学》2023年第4期94-100,共7页李红 陈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规范性哲学研究”(21&ZD049)。
理由主观主义者认为,实践理由依赖欲望;而理由客观主义者主张,实践理由取决于价值。近来,德里克·帕菲特用来反驳理由主观主义的极度痛苦论证引发不少讨论。这一论证旨在表明,理由主观主义蕴含了不合情理的后果,即人们没有理由想要避免...
关键词:理由主观主义 理由客观主义 帕菲特 极度痛苦论证 享乐式好恶 
有一种美德叫厚道
《新湘评论》2023年第13期62-63,共2页石川 
但凡正常的人都是愿意跟厚道人打交道的,并希望经常有好运碰上厚道人。厚道人热心。有较强的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不打个人小算盘,不以个人得失定付出,不以个人好恶玩任性。也有苦而不诉、难而不怨、喜而不扬的优良品性。总以...
关键词:个人好恶 团队意识 整体意识 大局意识 报酬 
以情为本:《大学》“絜矩”之儒家治道被引量:1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31-38,共8页宁静贤 于述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先秦儒家‘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研究”(15AZX009)。
《大学》“絜矩”之道是在审慎而周密的度量中形成并持守治国、平天下的法度。本质上,“絜矩”之道乃情感体证之学。其基本精神,是强调治国之人要以自身的真实好恶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一己之情与家人、国人、天下人之情的相通相合,生成修...
关键词:《大学》 “絜矩” 情感 好恶之情 通情 感化 儒家治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