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述胜

作品数:64被引量:324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更多>>
发文主题:中国教育教育史研究学者中国教育史教育学话语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师教育研究》《高校教育管理》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上行下效的“絜矩”之道:政教一体下的儒家治道
《教育史研究》2023年第3期74-81,共8页宁静贤 于述胜 
“絜矩”之道是《大学》为为政者提供的最为平易可行的修己治人之道。它深刻揭示出儒家政治哲学中上行下效的教化机理,完全不涉及施政的技术性问题。这意味着,政治的本质绝非以法责人,而是躬率以化人。而落实“絜矩”之道的“所恶”而...
关键词:“絜矩”之道 上行下效 教化 政治 修己治人 
以情为本:《大学》“絜矩”之儒家治道被引量:1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31-38,共8页宁静贤 于述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先秦儒家‘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研究”(15AZX009)。
《大学》“絜矩”之道是在审慎而周密的度量中形成并持守治国、平天下的法度。本质上,“絜矩”之道乃情感体证之学。其基本精神,是强调治国之人要以自身的真实好恶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一己之情与家人、国人、天下人之情的相通相合,生成修...
关键词:《大学》 “絜矩” 情感 好恶之情 通情 感化 儒家治道 
孟子“道性善”的方法论意义
《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61-67,共7页于述胜 李晓美 
对于孟子性善论之内涵,释之者众说纷纭。歧解迭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诠释者无视其方法论前提,只是根据孟子的某些个别言论推衍发挥。孟子“道性善”的方法论前提是谈论人性,就是在谈论人生的正常状态;人生有何种自然(人性),则必有实现其自...
关键词:孟子的性善论 “事实—价值” “自然—当然” “内在价值—外在价值” 
通情以达理——《大学》“格物致知”本义及其理论价值被引量:12
《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47-65,共19页于述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度重点课题“先秦儒家‘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研究”(课题批准号:15AZX009)的研究成果。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自古异解纷呈。异解越多,便意味着臆说越多。导致臆说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混淆了解经与借题发挥的界限;其二,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的思想逻辑以及依此确定"格物致知"的解释范围与方向。《...
关键词:《大学》 格物致知 情理关系 物我感应 
《中庸》“慎其独”说及其相关问题被引量:6
《教育学报》2018年第5期92-101,共10页于述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先秦儒家"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研究>(课题批准号:15AZX009)的系列成果之一
《中庸》的"慎其独"说是儒家修养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学术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话题。针对古今诠释的主要分歧,本着以《庸》释《庸》、以经释经之原则,可以认为,"慎其独"是整个诚敬工夫(即戒惧工夫)的重要方面,它以隐微即见显为前提,以纯化...
关键词:《中庸》 慎独 莫显乎隐 莫显乎微 “存养—省察”工夫 
《中庸》“知远之近”一节的教化哲学内涵被引量:5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第3期144-151,191,共9页于述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先秦儒家"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研究>(15AZX009)
对于《中庸》末章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三语,自古以来众说纷纭。遵循以《庸》释《庸》、《易》《庸》互训之法,可知三语乃睹末探本、层层递进之文,若与《大学》之八目相对应,那么"知远之近"相当于天下、国家之本在于家,"知风...
关键词:《中庸》 教化哲学 “知远之近” “知风之自” “知微之显” 
《大学》解读
《新校园(文化大观)》2018年第6期39-40,共2页于述胜 
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及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程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
关键词:《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背诵 解读 课程标准 传统文化教育 学科结合 语文课标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被引量:4
《教育学报》2017年第3期111-119,共9页于述胜 周卫勇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类重点课题"先秦儒家‘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研究"(课题批准号:15AZX009)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天地之大...
关键词:刘咸炘 性善论 自当一体 两端相对 正负相对 
“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儒家教育思想要义新释被引量:15
《教育学报》2016年第6期104-110,共7页于述胜 向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类重点课题"先秦儒家‘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研究"(15AZX009)成果之一
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
关键词:“意义” “感通” 教化哲学 中和之境 儒家教育思想 
尊严师道、敦品砺行 宋代书院中的师道精神被引量:4
《人民论坛》2016年第A09期254-256,共3页于述胜 
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也是唐、宋文化嬗变的历史产物。宋代书院不仅以明道、行道、修己安人为基本教学宗旨,同时也集山水名胜与人文景观为一体...
关键词:宋代 书院 师道精神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