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相隐

作品数:31被引量:5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林桂榛华军黄玉顺刘清平陈壁生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学术月刊》《文史哲》《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哲学宗教—伦理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在讼与隐之间——“父子相隐”新解
《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5期10-16,共7页林存光 余付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JZD03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事私学教育事业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教育家,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特立新创的第一个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钱穆:《孔子传》)。由他所开创奠立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理念和方法,诸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关键词:有教无类 私学教育 因材施教 学思并重 启发式教学 父子相隐 教育家 人性的光辉 
由“父子相隐”揭示的仁礼关系再论中西伦理之别被引量:1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15-23,共9页张凝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对牟宗三关于儒家传统诠释的批判研究(项目编号:J18RB037)
把“容隐制”视为中西法律发展史中的共同现象,并与现代法治建设中对“私权”的保护相关联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在当前也有积极意义,但实际上恰恰遮蔽了孔子的智慧,并忽视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在核心理念上的差异。对孔子而言,道德...
关键词:伦理道德 父子相隐 直躬攘羊 仁礼关系 中西比较 
如何破解正义底线与血缘亲情的冲突悖论?——与黄启祥教授商榷“父子相隐”的命题被引量:2
《文史哲》2019年第4期28-37,165,166,共12页刘清平 
黄启祥教授撰文指出,孔子在"父子相隐"的命题里并未提倡父子"互隐其恶",而是提倡"隐父而非隐罪"以彰显"正义的家庭属性和主动的道义担当"。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种新颖的解读既脱离了《论语》的文本基础,也缺乏充分的论证理据,同时还与...
关键词:儒家 父子相隐 血缘亲情 正义底线 
经典与时代——关于“父子相隐”的争议与反思
《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8期25-27,共3页华军 杨猛 
'父子相隐'之道关于'父子相隐',《论语·子路》有如下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结合原文可见,叶公言'直'在于讲述治下之民能够遵行法则...
关键词:父子相隐 亲亲互隐 差等之爱 
朱熹对《论语》“父子相隐”的解读——兼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并非要隐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22-28,167,共8页乐爱国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资助项目:12JZD007
自《论语》讲"父子相隐",历代儒家学者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诠释。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也对此作过深入细致的解读。朱熹认为父母有道德上的过失,儿子应当采取一种不向外告发而只在家庭内部父子之间进行道德劝谏的处理方式,即"父子相隐",要求...
关键词:朱熹 父子相隐  “事父母几谏” 
浅论父子相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8-9,138,共3页程芳 
《论语·子路篇》章十八中提出了两个地位相当的重要的伦理原则:父子相隐与子证之。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恰当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深究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关键词:父子相隐 子证之 合理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