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法要略》

作品数:65被引量:215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袁本良吴为章黄南松史锡尧吴云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当代修辞学》《安顺学院学报》《中国俄语教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回归常识——重温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几点体会
《语文建设》2024年第S01期64-68,共5页李亮 周彦 
第十五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名师共同体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态阅读系统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23JY15-GX-L29)阶段性成果。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他长年从事语文研究,出版的一系列著作,如《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语文常谈》等,不仅在建立体现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提高大众的语文水平、普及语文知...
关键词: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家 语文水平 汉语特点 语法体系 《中国文法要略》 语法修辞 吕叔湘先生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韩语名量词对比研究
《新教育(海南)》2018年第13期39-40,共2页王子君 
一、汉韩量词的定义与分类 1.汉语量词的定义与分类。《马氏文通》作为最早的汉语语法学著作,既没有给量词命名,也没有给其下定义,只是提到了"记数之别称"。我们从其认为量词是"记数之别称"可以看出,马氏是将量词作为名词一类的。...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名量词 《中国文法要略》 单位名词 对比 韩语 《马氏文通》 语法学著作 
论《中国文法要略》的历史地位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年第9期4-4,18,共2页王芳 
本文拟用历史的眼光,从学术角度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历史地位、价值,对其“动词中心”说、转换分析法的运用、完整的“表达论”体系、对比研究作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动词中心”说 转换分析法的运用 完整的“表达论”体系 对比研究 
略论上古汉语的比较范畴——研习《马氏文通》《中国文法要略》札记之一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年第10期39-41,共3页王远明 
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国文法要略》有关汉语比较句的研究进行评述,试图确立上古汉语的"比较范畴",下辖三个次范畴:异同、高下、得失,力求详尽罗列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
关键词:古汉语 比较范畴 《马氏文通》 《中国文法要略》 
结构语义表达相结合的语法研究和修辞研究——为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而作被引量:1
《世界文化》2011年第12期I0007-I0008,共2页马庆株 
《语法修辞讲话》是一部影响最大的比较系统的规范性语法修辞著作,是结构语义表达相结合的语法研究和修辞研究的经典。作者吕叔湘先生曾以表达为纲写成《中国文法要略》,朱德熙先生明确提出结构语义表达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他们在现代...
关键词:语法修辞 修辞研究 语义表达 语法研究 结构 纪念 《中国文法要略》 现代汉语语法 
浅评《中国文法要略》的词法体系
《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第2期66-68,共3页王宜广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文法要略》所处的历史地位和词法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要略》的词法体系进行了浅评。同时,初步探讨了上卷的"词论"和下卷的"表达论"之间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词法 词论 表达论 
如何称呼自己与对方——漫话谦称与敬称礼俗之二
《中文自修》2011年第3期52-53,共2页陈璧耀 
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该如何自称与称人?这在不同民族与不同时代都有所不同。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第10章《尊称和谦称》中,有一段话说到了这个中国传统的称呼礼俗。他说:"中国旧社会的习惯,社会地位较低的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
关键词:礼俗 谦称 称呼 《中国文法要略》 敬称 漫话 对方 社会地位 
浅谈《中国文法要略》中的比较方法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0年第10期15-15,21,共2页张峰 
吕叔湘先生认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可见比较法的重要性。当然这只是先生对比较法的重要所发的一句感...
关键词:《中国文法要略》 比较方法 比较法 吕叔湘 表现法 应用 知识 
论《中国文法要略》中语言比较方法的运用
《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9X期175-175,177,共2页伍星 
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先生的成名作《中国文法要略》是其主要学术著作之一,对语言比较法的运用是该书主要特色之一。本文主要从《中国文法要略》的语言比较法的运用情况中归纳出语言比较法的运用价值,从中找出可以为语言研究提...
关键词:中国文法要略 语言比较法 运用 价值 
含有“给予”义句式的变换分析
《哲理(论坛版)》2010年第5期116-116,共1页宋尉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第四章叙事句(2)介绍有关“受词”时这样说:含有“给予”或“告诉”等意义的动词,通常都需要有“受词”。一句之中又有止词又有受词的时候,可以有三种表现方式:或是受词用关系词来连系,或是止词用关系词...
关键词:变换分析 句式 《中国文法要略》 关系词 “告诉” 吕叔湘 “给” 止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