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作品数:18被引量:2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徐志啸黎亮王确邸小松高超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学教育》《社会科学辑刊》《南都学坛》《中国比较文学》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文学理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误读被引量:1
《文学教育》2018年第19期102-106,共5页邓玉洁 
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文论的翻译做出了新的尝试。他放弃了"优雅"的翻译,用直译的方式,希望能让西方学者从中看到些许中文原文的模样。但由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西语言在词汇、表达方式、意义以及文化上的差...
关键词:宇文所安 中国文论 翻译 误读 
论跨文明文学理论的变异性——以《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例被引量:1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4期49-52,共4页靳义增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跨文明文学理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研究";项目编号:11YJA751028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是宇文所安教授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解读,由于"前理解"的不同,这种"解读"必然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变异。知识谱系上,零散性的文论被系统化地规整;概念范畴上,模糊性的文论被明晰化地界定;表达方式上,评点式批评被科...
关键词:《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古代文论 变异性 
浅析《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早期文本”中“三级阶段论”思想
《文学教育》2017年第5期110-111,共2页宋子璇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视角较为新颖,采用散文式笔法和比较诗学双向阐发的方法,同时选取较为冷门的材料,得出与中国学者有同有异的结论。本文试探究第一章"早期文本"中"三级阶段论"的创新之处及与中国各家...
关键词:宇文所安 “三级阶段论” 解蔽 柏拉图 孔子 
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的解说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71-76,84,共7页严蓓蓓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中国文学传统的新视点和新方法。而其中所显示的中西论述的差异,也给了我们一次反观自身独特传统的机会。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的解说论述方式上直论与注释结合、体悟精深入微,...
关键词:宇文所安 《二十四诗品》 文化差异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论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诗学研究方法及启示
《山花(下半月)》2013年第6期163-164,共2页付忠 
美国著名汉学家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是一个汉学界奇才,是一个为唐诗为中国文学所生的人;一个汉化的湖人、湖人中的汉人。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汉语名宇文所安,"宇文"是中国古代胡人的姓,也可以理解为他所钟爱的事业——宇宙之文...
关键词:《中国文论 英译与评论》 诗学研究 宇文所安 盛唐诗 《论语》 安身立命 文学世界 中唐文学 
他山之石:宇文所安如何译释中国古代文论——以《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例被引量: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3期95-98,共4页高超 
2008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宇文所安汉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0822023)
宇文所安译释中国古代文论,从文本本身出发,采用直译的笔法,比较客观地再现了原文的风貌,而辅以解说与注释则弥补了翻译所缺失的文本中的那份准确与深刻,同时,宇文所安把文本与文本产生的历史以及文本诠释的历史互相征引,相互比照,以合...
关键词:宇文所安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译释并举 文史互征 中西比较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比较诗学价值被引量:2
《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25-35,共11页徐志啸 
关键词:《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诗学价值 课程教材 《中国文论》 比较文学 哈佛大学 美国大学 耶鲁大学 
漫游《迷楼》被引量:1
《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期204-210,共7页张煜 
对于许多中国读者来说,宇文所安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位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的美国教授,又名斯蒂芬·欧文,以研究中国诗歌而驰名.
关键词:《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漫游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诗歌 宇文所安 中国读者 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 中国诗歌 学术著作 80年代 自选集 石头记 莫砺锋 唐诗 译介 神女 
突破中西文体系的“双向阐发”——介绍《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被引量:8
《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B07期44-45,共2页乐黛云 
20世纪90年代初,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真正实现中西文论之间的“互动”。我了解的“互动”是从不同文化的视点来理解和阐释另一种文化,从而在不同文化的激荡和照亮中产生新的因素和建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早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
关键词:《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宇文 本土化 语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