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作品数:252被引量:339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铁山刘朝霞哈磊艾畦虢侗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国佛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南亚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依据汉文资料对阿育王即位前几件重大史实的考证被引量:4
《南亚研究》1999年第2期61-71,共11页李利安 
关键词:阿育王 《大正藏》 《杂阿含经》 汉文 《大唐西域记》 多罗那他 石柱法 印度佛教 孔雀王朝 佛教史 
《阿含经》的文学意义被引量:2
《南亚研究》1999年第2期77-83,共7页侯传文 
关键词:《阿含经》 佛陀 婆罗门 艺术性 写实性 转轮 文学意义 佛教 释迦牟尼 地狱 
业报说成熟于沙门思想——“业报理论源流探索”之二
《南亚研究》1997年第1期41-48,共8页葛维钧 
业报理论在印度源远流长。吠陀时代以后,明确、清楚而且有体系地提出业报理论的,是沙门思想家。 沙门,佛教经典从宗教概念出发,说是出家人的总称,实际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开始出现,包括一切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思想相对立的自由思想...
关键词:沙门思想 耆那教哲学 理论源流 业报轮回 《经集》 婆罗门 早期佛教 《大正藏》 地狱 《阿含经》 
佛陀的社会观
《南亚研究》1996年第Z2期47-53,共7页郭良鋆 
按照佛陀的四谛说,可以说,原始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四谛的出发点是苦谛。苦谛是指人生之苦,诸如生、老、病、死、怨憎会、亲别离和求不得。这种对人生之苦的概括,主要是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而来。然而,人类的存在离不开社会,人从来是...
关键词:婆罗门教 佛陀 刹帝利 社会观 种姓 转轮 阿含经 社会现实 首陀罗 祭司 
从“常”与“无常”观念看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基本教理差异
《南亚研究》1996年第Z2期53-59,共7页姚卫群 
"常"与"无常"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重要观念。印度思想史上的各主要宗教或哲学派别在建立其学说或体系时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了在这对观念上的基本立场。因此,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各派的主要理论特点,可以看出它们彼此间的基本教理差异。本文侧...
关键词:婆罗门教 小乘佛教 无常 奥义书 观念 原始佛教 六派哲学 生命形态 理论特点 杂阿含经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
《南亚研究》1993年第2期41-45,3,共6页段晴 
“慈悲者之城”,这个概念出自《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又称《大乘无量寿经》,篇幅极短,是敦煌遗书,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卷中,据分析是敦煌沦陷于吐蕃时期由吐蕃僧人法成依据梵文译出。这篇短经的藏文版据说...
关键词:汉译本 大乘佛教 概念 文本 梵文 波罗蜜 敦煌遗书 阿含经 妙法莲华经 吐蕃时期 
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北印度社会性质和发展趋向蠡测被引量:2
《南亚研究》1983年第1期16-27,共12页刘家和 
在印度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中,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问题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印度和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印度史著作中,虽然往往也有古代和中世纪之分,但是他们另有历史分期标准,同我们所说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法根...
关键词:阿含经 奴隶制社会 印度人 首陀罗 社会性质 奴隶制度 公元前 婆罗门 奴隶劳动 封建社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