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

作品数:111被引量:5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颜红菲王嘉军李爱荣张艳刘立翔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审视“人身上的人”——浅析《白痴》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小说月刊(下半月)》2024年第2期51-53,共3页张当 杜婧 
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能够通过人物的行为,穿透人物表象,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审视“人身上的人”。他认为人心是一分为二的,正如他笔下的许多人物,这些人物并不是单纯止于一种简单而纯粹的性格特点,他们常常是善恶并存的,如有美好与疯狂的...
关键词:审视 性格 多面 
五十倍的生命--论傅星的《毕业季》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23年第6期238-240,共3页张定浩 
傅星的长篇小说《毕业季》聚焦于1973年上海某中学毕业班从草率毕业到等候分配这段既自由自在又令人煎熬的时间,它有一个很古典的尾声部分,用三言两语分别交代小说里七位主要人物在中学毕业之后的人生概况。无独有偶,傅星前一部长篇《...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小说结尾 十九世纪 傅星 自由自在 毕业班 
皮埃尔·居约塔《白痴》中的身体书写
《当代外国文学》2023年第4期72-78,共7页焦宏丽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2CWWJ05)的阶段性成果。
皮埃尔·居约塔因非同寻常的写作在法国文坛备受争议。在自传体小说《白痴》中,作者描述了一个青年的成长和从军经历。大量的感官体验、细微的场景描写、先锋的文学语言,使得这部作品具备了独特的张力。本文拟结合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
关键词:皮埃尔·居约塔 《白痴》 身体书写 感官体验 
坂口安吾《白痴》的叙述视角与“堕落”世界的建构
《雨露风》2023年第12期26-28,共3页白洺绮 张雅君 
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培育项目“近代日本研究”阶段性成果。
日本作家坂口安吾的随笔《堕落论》自问世起就备受关注,其后坂口安吾又发表了《白痴》这部小说。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无疑是其堕落意识的成功体现,也是对20世纪40—50年代日本社会情绪的深刻反映。而在文学写作层面上,小说中的叙述视角...
回归本我的自我救赎——对坂口安吾《白痴》的研究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8期157-160,共4页王菲 
《白痴》是日本无赖派作家坂口安吾为重建民众精神世界的一次尝试。小说通过公寓中住民们的反常行为,展现出反人性的封建秩序给民众带来的精神创伤,流露出安吾对人民精神重建的深刻思考。本文以巴塔耶越界理论为指导,论证了伊泽、“白...
关键词:坂口安吾 《白痴》 堕落 动物性 打破封建秩序 
圣像、他者与视觉性事件——《白痴》里的可见与不可见在场
《喜剧世界(中旬刊)》2023年第6期77-79,共3页赵晨清 
于贝尔曼对艺术史、图像研究的批判呼吁一种弗洛伊德、拉康脉络的无意识主体的图像理论,力图挣脱传统阐释与接受上的知识型暴力。视觉文化研究以视觉性作为重要研究点,日常生活的可见与不可见、所存在的视觉性关系与事件反映主体的视觉...
关键词:圣像 图像 他者 视觉性事件 《白痴》 
试论《白痴》中战争对人性的影响——以怪人及其母亲为中心
《精品生活》2022年第22期0160-0162,共3页张吴楚 
坂口安吾在1946年6月发表的短篇小说《白痴》,以1945年4月15日东京遭到空袭(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舞台,描写了日本人民在战争中的痛苦和困苦,成为战后日本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之作。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
关键词:《白痴》 坂口安吾 战争 人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面容与爱欲:一种列维纳斯式解读被引量: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10-17,共8页王嘉军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计划”资助项目(20SG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启动费项目(2021ECNU-HLYT039)。
列维纳斯的思想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与列维纳斯的理论存在潜在的共通。“面容”是列维纳斯哲学中的关键概念,他人的面容以其脆弱和裸露唤起了主体对他者的责任,所以面容是一种伦理召唤。这在《白痴》...
关键词:列维纳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面容 爱欲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献身精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7期60-64,共5页万兴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威廉·狄尔泰《体验与诗》中的‘教化’概念研究”(22XNH177)。
通过文学人物的言语和行为,表达高尚的思想与精神诉求,是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在其长篇小说《白痴》中,三位主要人物梅什金、纳斯塔西娅和阿格拉娅对于生活命运的关键性抉择,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一种基督式...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献身精神 
圣像、惯性与别于存在——列维纳斯视野下的《白痴》
《文艺争鸣》2022年第6期89-98,共10页王嘉军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计划”资助项目“列维纳斯之后的西方伦理批评研究”(批准号:20SG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启动费项目(批准号:2021ECNU-HLYT039)的阶段性成果
他者对我做什么,那纯然是他的事。如果这也是我所关心的事的话,那么替代就成了交易中的一环,就丧失了其无偿性。——列维纳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列维纳斯引用最多的文学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基督教伦理和宗教观,也是他最为倚重的思...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列维纳斯 文学作品 基督教伦理 观念体系 无偿性 圣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