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辩》

作品数:228被引量:161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程本兴黄灵庚高志明李士金徐少舟更多>>
相关机构:襄樊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我喜欢秋天
《金色少年(读写小达人)》2024年第9期44-44,共1页侯则同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又一秋。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为之气也”,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把愁绪推到了极致。常年在外漂泊的人,忽见秋风袭来,枯叶飘落,联想到生命的辗转与无...
关键词:《九辩》 愁绪 宋玉 悲秋 杜甫 无常 秋声 漂泊 
《楚辞》早期文本形态考论被引量:1
《文艺研究》2024年第5期46-59,共14页孙尚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通史”(批准号:17ZDA241)成果。
《楚辞》最初的形态是“离骚”文本群。这一文本群以屈原《离骚》为经,以宋玉《九辩》和屈原《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传,共八题。至刘向校书,《楚辞》的第二个文本群“楚辞”得以初步确立。这一文本群以宋...
关键词:《楚辞章句》 《九辩》 《楚辞》 《渔父》 《九章》 《招魂》 离骚 宋玉 
夏后启
《少儿国学》2024年第5期24-25,共2页
说文夏后启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主。相传,他曾经三次到天上去做客,把《九辩》《九歌》这些天上的盛大舞乐带到了人间。从此,人间的礼乐文明就昌盛起来。
关键词:礼乐文明 《九歌》 《九辩》 人间 
宋玉《九辩》审美意象研究
《莲池周刊》2023年第50期40-42,共3页唐紫君 连晨悦 
宋宋玉的《九辩》作为我国“悲秋”文学的奠基之作,汇聚了丰富多彩、层峦叠嶂的审美意象。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让“悲秋”的主题更上一层楼,同时也让诗人的内心情感得以尽情倾诉。《九辩》中的审美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动物意象、自然意...
从宋玉的“悲秋”到曹雪芹的“秋艳”——《芙蓉女儿诔》研读札记被引量:1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82-87,共6页刘上生 
曹雪芹在为贾宝玉拟作《芙蓉女儿诔》时,取法宋玉《九辩》的“悲秋”艺术,通过虚拟的水、木芙蓉合体手法和芙蓉女儿形象进行“秋艳”创造,突出独立人格和反叛风骨,并融入作者“梦之秋”整体构思,显示出曹雪芹秋怀意象的创新特色。
关键词:《红楼梦》 曹雪芹 《芙蓉女儿诔》 宋玉 “悲秋” 《九辩》 
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看悲秋文学英译——以宋玉《九辩》为例
《今古文创》2023年第38期104-106,共3页胡纯 
悲秋文学蕴涵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思想哲理,包括古代文人对生命意识和时空观念的辩证思考,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将蕴含在文本中的美感因素准确转换至目标语中。本文借鉴格式塔意象再造模式,以悲秋伤怀的蓝本《九辩》为原文本,霍克斯英译“Nine ...
关键词:格式塔意象再造 悲秋 文学翻译 《九辩》 
最是橙黄橘绿时——“乐活秋韵”古诗词解读
《现代阅读》2023年第15期20-25,共6页
诗词导读“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时期的宋玉写下了一篇情深意切的悲秋之作一《九辩》,“悲秋”便逐渐成为中国诗歌中一个源远流长的母题,在不同时代折射出文人们不同的人生际遇和万千思绪。纵观整座中国古典...
关键词:少而精 古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 《九辩》 人生际遇 五彩斑斓 战国时期 美的感受 
从“四时”学说看宋玉“悲秋”主题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24-29,共6页羊凌霄 
宋玉《九辩》颇受阴阳学说影响,“四时”和“四方”所构成的“阴阳-四时”体系是宋玉“悲秋”主题的哲学基础。这一体系对其“悲秋”主题有莫大影响:一是“秋”在被纳入“四时”体系的过程中,完成了“政治化”与“哲学化”的转变,大大...
关键词:宋玉 四时 四方 悲秋主题 《九辩》 
《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被引量:1
《语文建设》2023年第7期45-50,共6页孙绍振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两岸合编语文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研究”(22JJD750016)研究成果。
《天净沙·秋思》这首经典之作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一般鉴赏文章称之为“秋思之祖”,典出于周德清《中原音韵》。从诗歌史来看,此说未免夸张,原因乃是断章取义。周德清原文在《小令定格》中赞其为“秋思之祖”,限于元...
关键词:古典诗歌 白露为霜 《九辩》 在水一方 《蒹葭》 秋思 周德清 悲秋主题 
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悲秋的承继与发展探赜——以“象喻”言说机制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视点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53-58,共6页张英伟 
宋玉《九辩》借助草木、鸟、兽、虫等“喻象”建构文本,悲秋述志,而“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象”思维构成了其“象喻”言说生成机制。在后世文人的悲秋之作中,以西晋潘岳的《秋兴赋》较为经典,从“象喻”言说机制和“...
关键词:《秋兴赋》 《九辩》 悲秋 象喻 天人合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