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江淮水灾

作品数:16被引量:3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孔祥成刘芳赵川孙翰蔡勤禹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复旦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江苏社会科学》《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档案春秋》《中国农史》更多>>
相关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1931年江淮水灾语境下美麦借款舆论话语呈现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140-148,共9页郭静 吴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代治淮文献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22AZS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双重话语空间:民国时期淮河水灾报道的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研究”(21YJC860007);2023年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环巢湖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整理与高质量发展研究”(GXXT-2023-081);合肥市2024年度省市领导圈定课题“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SQKT202408)。
1931年江淮水灾之际,美麦借款舆论话语的多元展现及其与社会政治的互动关系备受关注,水灾引发的粮食短缺、灾民流亡、匪患疠疫等问题凸显。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舆论与以《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在美麦借...
关键词:淮河水灾 美麦借款 舆论话语 
从权力博弈到官商博弈:1931年国民政府赈灾借债研究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117-135,共19页朱正业 赵海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文献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18ZDA196)。
193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南京国民政府内部围绕赈灾产生分歧:立法院坚持发行赈灾公债,财政部却主张向美国赊购美麦。双方几经交锋,最终立法院以集体辞职相威胁,迫使蒋介石同意其主张,且该主张因切合当时经济振兴的需要得到商界的支...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 1931年江淮水灾 美麦借款 赈灾公债 
1931年大水灾与国民政府应对灾害的资金筹募对策被引量:6
《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103-109,共7页孔祥成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国时期灾害应急救助机制研究--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项目批准号为2008ELS0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度科研创新项目<启示与借鉴:民国时期的灾后重建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YS244)的阶段性成果
1931年江淮大水席卷江淮流域8省2市,直接冲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和赋税重心。正忙于"统一"和建设的南京国民政府,此时不得不组建救济水灾委员会这一事权极大的中央专门救灾机构,以财政部部长宋子文为委员长,以经济中心上海为总部驻地...
关键词:国民政府 1931年江淮水灾 筹募对策 
评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中的美麦借款被引量:3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77-81,共5页王林 
1931年七八月间,长江、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南京国民政府为了解决灾民口粮及实施工赈和农赈,向美国贷购小麦45万短吨。这批美麦运华以后成为救灾的主要资金来源和物资支持,在急赈、工赈和农赈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批美麦...
关键词:江淮水灾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 美麦借款 
民国江苏收容机制及其救助实效研究——以1931年江淮水灾为例
《中国农史》2010年第3期93-101,共9页孔祥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的资助(批准号:08JC770015);项目名称为<民国时期灾害应急救助机制研究--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
收容所作为灾后应急救助和稳定过渡的重要一环,在民国时期得到反复运用与长足发展。1931年江淮大水席卷了南方8省2市,灾民5000余万,为此成立了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水委")。兼受长江与淮河泛滥之灾的江苏省,在收容机制建...
关键词:1931年江淮大水 收容机制 救助实效 国家与社会 
国民政府对1931年江淮水灾救治述论被引量:6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13-119,141,共8页蔡勤禹 孙翰 
193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应对,在制度上建立起协调和组织全国性救灾机构——国民政府救济会,颁布了多项救灾规章制度,制定和丰富赈款募集办法和途径;在实践上以急赈为先,继之开展卫生防疫、以工代赈和农赈等救灾...
关键词:国民政府 江淮水灾 灾荒救治 国家整合 
1931年江淮大水防疫机制探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78-82,共5页孔祥成 侯德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青年基金(08JC77001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基金(2008ELS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50645)的资助
1931年江淮大水发生后,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水委")与国家防疫机构合组灾区卫生防疫组。从医疗防疫资源的动员与整合、防疫布控格局的构建、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的结合运用等方面,探索新的救灾防疫体制、机制建设,取得了...
关键词:防疫机制 1931年江淮水灾 政府职能 公共卫生管理 
民国时期救灾组织关系整合研究——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被引量:4
《中国农史》2009年第3期129-137,共9页孔祥成 刘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青年基金(08JC77001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基金(2008ELS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931年江淮大水促生和牵动了为数众多的救灾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制约救灾成效的重要因素。救灾组织间通过人员借调、合署办公、经费划分、事权分合、业务分工多种整合模式,实现了救灾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1931年江淮水灾 机制创新 组织整合 国家与社会 
“变救为助”与“以贷代赈”——1931年江淮大水农赈理念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
《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106-111,共6页孔祥成 
在1931年江淮大水救助中,国民政府突破了传统荒政以"维持统治秩序"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在防止因灾害而引起政治波动的同时,也注意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工赈与农赈,组织了官义合作、多重牵制的管理体制,设计并成功运...
关键词:1931年江淮水灾 农赈机制 以助代赈 生产自救 新农村建设 
1931年江淮水灾工赈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中心被引量:3
《民国档案》2008年第3期84-93,共10页孔祥成 
1931年江淮大水损失奇重,对灾民的救济和灾后重建困难重重。工赈作为近代以来有效的灾荒救治模式,在1931年江淮大水灾后重建中得到充分运用和发展。政府接替民间义赈团体成为此次工赈的主角,南京国民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既有分工...
关键词:1931年江淮大水 工赈机制 绩效评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