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

作品数:232被引量:8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葛炜欧阳健王建华张强张桂萍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驱逐”伯夷:一个反思法家政治哲学的视角
《江淮论坛》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蒋范 
自孔子以后,伯夷、叔齐便被当作“古之贤人”广为历代学者颂扬。有别于此,法家在对待伯夷的问题上采取了极为特殊的策略:驱逐。这并非因为伯夷违背了某项法令,而是由于他的出现削弱了法的适用性,破坏了法制和国家政治运行的基本逻辑。...
关键词:驱逐 伯夷 法家 政治哲学 边缘人物 
书以载道:范仲淹书法作品中的历史与指涉
《书法学刊》2024年第6期83-96,共14页孟晓荣 
虽然范仲淹是以政治、文学名世,但《道服赞》、交游书帖三扎以及《伯夷颂》等书法作品涵盖了他的整个仕宦生涯,反映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和情感。《道服赞》不仅体现了范仲淹青年时期对朋契的直言规,也彰显了他将道德品行置于名利...
关键词:范仲淹 道服赞 远行帖 边事帖 师鲁帖 伯夷颂 
從《伯夷列傳》看司馬遷的天道論與教化論
《中国文化》2024年第2期65-71,共7页唐文明 
劉咸炘正確地指出,《伯夷列傳》的主旨在提出“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但他未能說明司馬遷基於何種理由提出“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本文聚焦於《伯夷列傳》最後兩段的議論,通過深入分析,指出司馬遷反對世俗流行的報應論的天道觀...
关键词:考信六藝 天道 報應 感應 以名爲教 
探索人才培养融合方式,支撑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人民城轨对话马伯夷、朱波、黄柯信
《城市轨道交通》2024年第9期29-31,共3页本刊编辑部(整理)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工作亟需提出新理念、采用新模式、找到新路径,多元融合、与时俱进,从而为城轨交通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近日,人民城轨直播间邀请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 教育教学指导 可持续发展 融合方式 智慧交通 交通运输 多元融合 公共交通 
圣之清、任、和、时——从孟子论四圣看其圣人观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4年第3期90-99,共10页李鑫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朱子学综合研究”(22VRC173)的阶段性成果。
孟子肯定伯夷、伊尹、柳下惠皆为古之圣人,同时也认为他们各有所偏,未至圆满。但圣人之偏,绝非出于私欲,而往往是四端之发未能中节所致,根本原因是“智”有不足。圣人之间亦可能存在高下层次的分别,孟子心中最理想的圣人人格是像孔子那...
关键词:伯夷 伊尹 柳下惠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饮食文化与成语——嗟来之食
《养生保健指南》2024年第5期71-71,共1页徐大晨 
伯夷、叔齐之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因气节而饿死的人。虽然他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他的行为却千古流传。《礼记·檀弓下》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大灾荒。一个名叫黔敖的人把一些食物放在路边,准备施舍给饥民吃。有一个衣衫楼的饥...
关键词:伯夷 叔齐 饮食文化 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 千古流传 黔敖 
材料作文“尺子”导写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4年第10期63-64,共2页吴彬丽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请结合以上材料,...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材料作文 现实生活 导写 写作指导 叔齐 伯夷 尺子 
倪瓒“逸气说”摭谈
《中华书画家》2024年第2期98-103,共6页黄丹麾 
据徐复观考证,“逸”源自《论语·微子》,有三重含义:即伯夷、叔齐不肯受世俗所污染的“高逸”,虞仲、夷逸的“清逸”、何晏所说的逸民者的“超逸”。有超脱于世俗之上的精神,而过着超脱于世俗之上的生活,这即是逸民。“超”必以性格的...
关键词:隐逸情怀 叔齐 伯夷 徐复观 逸民 逸气说 清逸 
图片新闻
《团结》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马占成(摄) 王恺强(摄) 
1月25日,“许伯夷先生藏两岸书信捐赠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出席仪式并讲话。许伯夷是活跃于海峡两岸的知名艺术家、收藏家。2023年初,许伯夷将其多年收藏的六千...
关键词:国家博物馆 民革中央 海峡两岸 郑建邦 伯夷 捐赠 仪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 
断送唐伯虎仕途的进士考题
《文史博览》2024年第1期56-57,共2页黄政钢 
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谐,非问之审、辨之明,则无所据以得师而归宿之地矣。试举其大者言之:有讲道于西,与程子相望而兴者,或谓其似伯夷;有载道而南,得程子相传之的者,或谓其似展季;有致力于存心养性,专师孟子者,或疑其出于禅;有从事于《小学...
关键词:试举 《小学》 豪杰之士 考题 唐伯虎 《大学》 伯夷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