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舍

作品数:106被引量:84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曾鸣王方戟金秋野青锋苏坤树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长江商学院北京建筑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重本弃末 抓大舍小 长文短教——以四年级下册《芦花鞋》一课为例
《新教师》2024年第10期16-18,共3页郭青 郭珲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长课文教学,要基于核心素养,在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课文教学目标,对课文进行大胆取舍,引导学生聚焦长课文中的重点文本,有针对性地教学,最终达到长文短教,全面落实单元...
关键词:统编教材 长文短教 重本弃末 教学实践 
像山那样思考 大舍建筑金山岭上院评述被引量:1
《时代建筑》2023年第1期106-117,共12页吴洪德 
大舍建筑于2022年完成了位于承德市的金山岭上院一一所用于冥想的精神性场所。从择址、总体布局到空间类型选择,这件作品都体现了对多种先例的批判性借鉴,比如五台山佛光寺、法国多宏内修道院、日本慈光院庭园等,这些来自多文化的先例...
关键词:冥想空间 跨文化转译 空间类型 主体与自性 结构与废墟 
建筑学话题的跨文化交流、转移与落地被引量:1
《建筑师》2022年第5期124-132,共9页冯仕达 柳亦春 孙雄(整理)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优配研究金,“建筑规划与摄影之间:当代中国两位新兴建筑师的研究”,项目编号14617418。
本文关注跨文化交流与大舍主创建筑师柳亦春设计理念的发展,并以建筑结构、建造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作为焦点。对谈录凸显了话题及概念的复杂状况,排除了“引进外国概念”与“直接学习”等各种简单思维,并分析建筑师讨论的具体语境。在这...
关键词:大舍 柳亦春 坂本一成 结构 建造精准性 
结构追随感知--基于具身感知的结构设计思考被引量:6
《建筑学报》2022年第4期8-15,共8页王帅中 柳亦春 曹婷 
为了将感知与人性维度融入到结构设计中,由结构与身体的对比作为出发点,通过引入认知神经科学近年来对具身感知的研究成果,以大舍建筑为例,从神经科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其基于身体的结构思考,意图将神经科学中具身感知的原理与结构设计结...
关键词:结构设计 具身感知 神经科学 身体 大舍 
以“因借体宜”造园法造工业遗园被引量:1
《华中建筑》2022年第4期64-68,共5页樊砚莹 张刘燕杰 
该文从园林“因借体宜”的造园思想出发,结合改造实例,研究造园法在工业遗存改造中的应用。案例选取大舍建筑事务所在黄浦江滨江的三个工业遗存改造方案,分别是龙美术馆(西岸馆)、艺仓美术馆、民生码头及八万吨筒仓。三个方案皆处江畔,...
关键词:因借体宜 工业遗存改造 大舍建筑事务所 龙美术馆 艺仓美术馆 民生码头及八万吨筒仓 
柳亦春,陈屹峰 大舍建筑主持建筑师
《建筑实践》2021年第4期160-162,共3页
大舍简介柳亦春和陈屹峰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独立设计事务所之一。事务所从创立开始一直主要专注于幼儿园、学校、美术馆等类型的公共建筑,作品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及一系列建筑奖项。自大舍成立以来...
关键词:设计事务所 公共建筑 国际认可 大舍 建筑奖项 美术馆 建筑师 幼儿园 
多重关联 重庆云阳滨江绿道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思考
《时代建筑》2020年第5期110-115,共6页陈屹峰 
重庆云阳滨江绿道游客服务中心在保持建筑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与市政基础设施、地景要素以及城市开放空间的适度复合,重建原本混沌的场地秩序,进而与场地及周边区域建立起物质性、经验性乃至某种形而上的关联。文章对相关设计思考进行...
关键词:大舍 云阳滨江绿道游客服务中心 复合 呈现 关联 
“边园”访后记被引量:1
《建筑师》2020年第4期53-60,共8页王骏阳 
作为对柳亦春近作“边园”的评论,本文以柳亦春的建筑思辨为切入点,试图从“含混”“建筑修辞”“手法主义”的角度揭示该建筑在柳亦春的建筑实践和当代建筑学中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边园 柳亦春 大舍 含混 手法主义 建筑修辞 
语文教学诗话之抓大舍小
《学周刊》2020年第24期138-139,共2页祁军 
对于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我们可以从备课、授课方式去评价或者判断。而对于一堂课的教授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取舍有道,才是我们教学主要的目标。所以,在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文本内容"大"与"小"的取舍与筛选,只有这样才能取...
关键词:语文课堂 抓大舍小 
废墟的四重态——大舍新作“边园”述评被引量:1
《建筑学报》2020年第6期52-57,共6页张宇星 
边园生长于上海黄浦江边的一处无名废墟,包括一堵混凝土长墙,以及墙边的荒野、空地、江岸,甚至连工业遗址都算不上(图1)。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绝对的无名性",却让边园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本体性诗意。它与废墟有关,也与在废墟基础上的空间...
关键词:空间建构 考古遗址 混凝土长墙 黄浦江边 废墟 荒野 本体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