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传神

作品数:204被引量:6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李桂奎马晓东胡丹陈聪袁龙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基础教育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文学理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以形传神——如何写出人物的精神
《好家长》2019年第10期58-60,共3页陈瑞雪 
教材给的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那么,我们要把题目补充完整。首先要仔细审题,横线上要求填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那这个词语必须体现出你对“这样的人”的情感态度。这个态度可以是赞美,比如“尊敬”“感动”“佩服”等等;也可...
关键词:以形传神 精神 人物 情感态度 半命题作文 词语 
“以形传神”与“迁想妙得”——顾恺之画论撷要评析被引量:2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9年第2期130-135,共6页张晶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隽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见《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7页)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
关键词:迁想妙得 以形传神 顾恺之 画论 世说新语 中华书局 传神写照 三毛 
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的复古倾向被引量:4
《华文文学》2018年第2期116-122,共7页袁龙 
湖南省哲学社会基金项目"香港及东南亚微型小说研究";项目号:15YBA329
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提出微型小说应纸短意长,题材新闻化,文体诗化、散文化,弱化情节和简化人物等观念,与目前通行的小说(Novel)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实际上,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观念具有源于...
关键词:微型小说 文体 复古 民间 历史 情节弱化 以形传神 
诗歌翻译存形方可传神
《科学中国人》2015年第6Z期104 106-,106,共2页蔡润光 
形似与神似是翻译的根本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神似"在译界颇为盛行,几有"得意忘形"之势。诗歌以其文学性和艺术性区别于其它文本,而其文学性和艺术性主要是通过形式来体现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可以说: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形即神...
关键词:神似 形似 以形传神 诗歌翻译 
即景会心,以形传神——论张九龄山水纪行诗风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1年第3期22-24,31,共4页于展东 
在盛唐前期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张九龄是时人所景仰的时哲和文宗,作为开元诗坛的杰出诗人之一,其诗歌自成一格。他的山水纪行诗大多作于贬谪外放时期,诗人将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人生思考、将其怀京恋阙、进退出处等复杂心情,寄寓在...
关键词:张九龄 山水纪行诗 即景会心 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 以形传神——读许金华《踏莎行·参观张塘村观夕阳红剧团演出》
《东坡赤壁诗词》2010年第3期50-50,共1页沈涛 
我国文坛上很早就重视形神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进行过系统论述。诗歌的“形”,是由景、物、事、人组成的艺术形象,源于客观事物又不等于客观事物。诗歌的“神”,可以是作者内心世界凝炼升华的表现,也可以是客观事物特有素质...
关键词:形神兼备 以形传神 踏莎行 演出 剧团 夕阳 金华 《文心雕龙》 
以形传神摹肖像塑形象被引量:1
《文学教育》2010年第18期83-83,共1页谢红伦 陈培艳 
肖像描写(又叫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打扮和神情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格、精神性格等,表达作者的爱憎。有的学生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往往会这样给人物画像:中等个子,
关键词: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形象 人物画像 外貌描写 思想品格 记人 
“神”:杜甫诗论中的重要美学范畴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1-4,13,共5页李天道 
杜甫的诗歌理论推崇"神"这一审美范畴,"神"既体现出诗歌审美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灵化加工的主客体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同时,又规定着诗歌作品审美意境的创构应以"有神"为最高境界。在杜甫看来,只有达到"有神"、"神妙"的作品...
关键词:杜甫诗论  有神 神妙 神应意会 以形传神 
艺术意境中的“虚”
《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2期178-178,共1页
中国艺术作品的意境创造十分讲究虚实。蒲震元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见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研究》第一期)一文中认为,中国艺术家对意境中虚的要求,可以归纳为由浅入深的三种类型,也可以视为三个阶段。
关键词:意境创造 艺术作品 三个阶段 三种类型 虚实相生 文学研究 中国艺术 迁想妙得 以形传神 艺术意境 
读诗举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讲
《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3期135-140,114,共7页程千帆 
我们研究文学批评史的目的,是总结前人对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找出规律,以期有益于今天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总结前人的研究,又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某些理论原则,例如“形神兼备”;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理论批评史 理解作品 江西派 以形传神 社会生活 黄庭坚 思想感情 陈师道 刘禹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