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

作品数:5889被引量:1221H指数:2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郑莎张晓莲张万杰侯震李春斌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机构=南京师范大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讴歌见义勇为 弘扬时代精神
《中国出版》2019年第22期23-23,共1页郑海燕 
《天地有正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是一本以见义勇为事件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可歌可泣的见义勇为壮举,讴歌了一批在平凡岗位上舍生取义的时代英雄,谱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正义之歌。
关键词:报告文学 见义勇为 时代精神 舍生取义 时代英雄 讴歌 可歌可泣 
近四十年来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抗联研究综述被引量:4
《军事历史》2019年第1期59-64,共6页雷晓凡 贺清令 
国内学界关于东北联军的研究,始于1953年3月军委总参召开的战史编写工作会议。1955年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研究东北抗日联军的史料汇编。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东北抗日联军的研究进入沉寂期。改革开...
关键词:改革开放40  东北抗日义勇军 东北抗联 研究综述 
论“道德恐惧”的成因及克服的途径被引量:1
《宿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30-33,共4页周维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道德冷漠’现象的道德哲学研究"(12AZX010);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论恐惧与道德冷漠"(CXLX13 321);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青年精品)项目"道德自觉的提升与重建:论克服道德冷漠的有效途径"(13SQB-047)
从道德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社会"老人倒地扶不起"等见义不为现象,认为其直接原因是救助者深层的"道德恐惧",即道德主体因为基于各种可能产生的风险、压力而胆小怯懦,失去道德勇气和道义良知,逃避、放弃承担本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的恐惧。并...
关键词:道德恐惧 见义勇为 信任 
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救济机制研究被引量:1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2年第1期145-161,共17页王萌 包俊 
见义勇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不乏见义勇为保护的立法,但这种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并未实现我国对见义勇为者的全面保护。相反,近年来,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事件频发,使得见义不愿为、见义不敢为的不良风气滋生。
关键词:见义勇为者 救济机制 无因管理 侵权人 民法通则 侵权责任法 见危不救 行为性质 人身损害赔偿 国家 
“见义智为”与“见义勇为”——谈德性中的理性与情感被引量:1
《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3期28-30,共3页章乐 
"见义智为"和"见义勇为"之争所映射的深层次问题是德性中理性与情感关系的问题。德性是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而且情境也会影响道德行为中理性和情感的比重。反观道德教育的现实,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本体地位尚未确立,而且还出现了以二元对...
关键词:德性 理性 情感 
“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与制度因探源——兼论道德评价的层次与道德教育的重点被引量:1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第1期69-71,共3页冯雯妍 周升普 
本文探讨了"一次性囚徒困境"悖论的两个成因,通过对道德义务、超道德行为的剖析,找到了"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和制度因——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及此观念指导下的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本文通过厘清概念,提出有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
关键词:一次性囚徒困境 制度设计 道德 超道德 道德评价 道德教育 
建立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探微
《中国德育》2010年第1期26-28,共3页周升普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空前丰富。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处于激烈转型期的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似乎与这般巨大成就并不相符。当道德要...
关键词:道德教育原则 “见义勇为” 道德评价体系 社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文化生活 市场经济 
建立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探微被引量:1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第6期63-64,共2页周升普 
通过对道德义务、超道德行为和超道德要求的剖析,找到了"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道德的要求与不合理的超道德要求,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接近超道德教育。通过厘清概念,提出建立一个分层次的道...
关键词:道德 超道德 道德评价 道德教育 见义勇为 
道德法律化的重新审视及其对我国见义勇为立法的启示被引量:1
《理论导刊》2008年第9期107-109,共3页薛传会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见义勇为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70502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道德法律化理论是见义勇为立法的理论基础。重新审视道德法律化论争,科学把握道德法律化内涵,可以对见义勇为立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见义勇为既需要用道德来调整,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法律规范的重点是对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救济措施和保...
关键词:道德法律化 见义勇为 立法 
见义勇为行为性质及行为后果补救措施被引量:1
《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2期42-43,共2页戴青 
见义勇为行为是道德行为,见义勇为应当是道德调整的范畴。将见义勇为加以法律规制,使道德行为法律化,也就是通过法律来确认、保障见义勇为的行为,使见义勇为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补偿和奖励,消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从而促使见义勇为行...
关键词:行为性质 行为后果 见义勇为行为 道德行为 补救措施 行为法律化 性质界定 法意 法律规制 道德调整 行政 消除 推广 权限 奖励 概念 范畴 补偿 保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