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录

作品数:109被引量:11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品特戏剧品特大学英语桂剧疾病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生态翻译学“三维”视角下《话说中国节》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年第28期25-28,共4页郑泽彦 周洁 刘明录 
《话说中国节》是一部由China Daily出版的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的短视频纪录片,视频以虚实结合的手段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外宣效果。其字幕中含有众多的文化负载词,其翻译方法也可为其他纪录片提供借鉴。该文基于生态...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话说中国节》 传统文化 文化负载词 字幕翻译 节日节气 
品特戏剧中的游戏现象及其戏剧功能探究
《四川戏剧》2024年第8期66-69,共4页郑训山 刘明录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英国左翼戏剧中的工人阶级共同体及其社会主义理想研究”(项目编号:23BWW006);202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品特戏剧中的游戏现象及其戏剧功能探究”(项目编号:2022AH0524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当代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中,游戏现象广泛存在,分散在多部戏剧之中,按游戏的参与主角来进行划分可分为敌我游戏、夫妻游戏、母子游戏等种类。这些游戏滑稽风趣,不仅本身具有极强的娱乐作用,而且在戏剧中发挥了新的功能:它们...
关键词:品特戏剧 游戏 戏剧功能 
多元文化艺术交融中的桂剧发展及其民族性特征
《当代戏剧》2024年第4期67-70,共4页刘明录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桂剧百年交流史料搜集整理与当代交流传播策略研究”(22BZW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桂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文化艺术交融的过程,其兼容并包,又独具特色,既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又深受京剧、祁剧、徽剧等戏曲艺术的影响,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桂林当地文化表征和风土人情特征,通过剧目移植、...
关键词:多元文化艺术 交融 桂剧发展 民族性 
《无声告白》中的“焦虑”书写和族裔意识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4年第4期39-43,共5页王江英 刘明录 
新一代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讲述了詹姆斯·李一家在“无声”的生活中饱受“焦虑”的折磨,最终大女儿莉迪亚以死亡为代价让家庭重新“沟通”的故事。文章借助萨宁·盖的“负情感理论”,分析莉迪亚的焦虑外源和本源...
关键词:伍绮诗 《无声告白》 负情感理论 
“饥饿”的游戏——饥饿政治学视域下《瓦特》中的权力操演
《牡丹江大学学报》2024年第7期30-35,共6页黄芬 刘明录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时期英国戏剧中的暴力书写与红色记忆研究”(项目编号:18XWW006);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红色桂剧的发展史料搜集整理及当代交流传播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3162)。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瓦特》以反乌托邦的手法书写了同名主人公瓦特的生存境遇,是一部揭示隐性暴力与权力压迫主题的小说。小说中的主权者诺特以食物、住房等人类生存必需品作为新的权力工具,致使以瓦特为代表的边缘群...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 《瓦特》 饥饿政治学 权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钦州灵山非遗竹编跨境电商推广与运营模式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年第8期44-49,共6页陈思萌 金婕 李施颖 刘明录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跨境电商助力非遗竹编推广与运营的创新路径研究——以钦州灵山竹编为例”(项目编号:20231060205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支持非遗产业扶贫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灵山竹编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由于传承...
关键词:钦州灵山 竹编 非遗 乡村振兴 跨境电商 推广运营模式 
后“9·11”时期的家国焦虑——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的恐惧景观
《当代外国文学》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何璐娇 刘明录 
在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如报纸上的谋杀案、老建筑倒塌、餐厅外的恐怖袭击、枪击血案以及家庭分裂形成恐惧景观,引发大众对秩序崩溃的隐形担忧,折射出“9·11”灾难带来的精神创伤。福特并...
关键词:理查德·福特 《大地之貌》 后“9·11”小说 恐惧景观 情感共同体 
外语专业研究生“六位一体”系统性课程思政与德育培养策略探究
《昌吉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94-98,共5页刘明录 
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建构研究”(JGY2021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语专业研究生由于其专业特性有着独特的德育教育特点,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针对其特点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在教材改编、课堂教学、课后活...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系统性课程思政 德育培养 
会说话的身体——基于福克纳小说《士兵的报酬》中的身体叙事
《保山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82-87,共6页黄芬 刘明录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时期英国戏剧中的暴力书写与红色记忆研究”(项目编号:18XWW006)。
身体是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的首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中文本叙事的关键符号,福克纳通过对主人公身体境遇的书写,赋予其丰富而多元的隐喻。基于身体叙事学视角,通过分析主人公唐纳德在经历战争创伤后的身体表征...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士兵的报酬》 身体叙事 战争书写 
牺牲、反思与集体救赎——爱德华·邦德《狄亚》中的多重“替罪羊”形象探析
《四川戏剧》2023年第5期54-57,共4页文箐一帆 刘明录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时期英国戏剧中的暴力书写与红色记忆研究”(项目编号:19XWW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狄亚》是英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邦德创作于2016年的一部残酷戏剧,剧中生命轨迹各异的多重“替罪羊”形象引人注目。邦德借多重“替罪羊”形象反思了在暴力、人性缺失、战争三重严酷环境下人类生存的困境与绝望,并将矛头直指不理性的...
关键词:《狄亚》 爱德华·邦德 多重“替罪羊”形象 集体救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