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光华

作品数:36被引量:1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五邑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论语》训诂学《老子》老子今本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今本《古文尚书·太甲(中)》非伪书新证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24-27,92,共5页庞光华 
作为《古文尚书》之一的《太甲》(上中下)三篇自从南宋以来被视为魏晋人伪造的晚出《尚书》。现列举出十三条证据,将今本《太甲(中)》与先秦两汉相关文献作详密的比对研究,认为今本《太甲(中)》不可能是魏晋学者依据群书伪造而来,只能...
关键词:太甲 伪书 古文尚书 新证 
天子驾八马、六马与神仙驾八龙、六龙——周秦汉礼制与神仙家文化同步变迁之一例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22-25,92,共5页庞光华 
周代及以前的天子车驾是八马,于是战国后期以前的神仙家文化以神仙的车驾为八龙;战国晚期以后和秦汉,天子的车驾为六马,于是神仙的车驾变成了六龙。直到汉武帝改制,色尚黄,数尚五,才改变秦制。西汉后期,又有改制,色从尚黄变为尚赤。古...
关键词:天子 八马 六马 神仙 八龙 六龙 
今本《古文尚书·汤诰》非伪书新证
《中国文字研究》2024年第1期161-169,共9页庞光华 
今本《古文尚书》的《汤诰》从南宋以来被学术界怀疑为所谓“伪古文尚书”之一。本文列举了十八条证据证明今本《汤诰》一定是商代的古本文献,不可能是魏晋人所能伪造的。本文将西汉以前引述《汤诰》的古文献和今本《汤诰》逐一予以精...
关键词:《古文尚书》 《汤诰》 伪书 新证 
传经大儒子夏考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22-29,共8页庞光华 
孔子的弟子子夏是孔门中学术最广博的人,在孔子死后,正是子夏学派将儒家经典学术发扬光大。子夏广收学生,设教西河,为魏文侯的国师,地位尊显,又享高寿,在传承儒家学术上贡献很大。儒家经典多经过子夏的传授而广为流传。
关键词:子夏 儒家 经典 
《左传》中“君子曰”非孔子、左丘明、刘歆之言考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9期101-108,共8页庞光华 
《左传》中的“君子曰”到底是不是《左传》的原文?是左丘明自己作的评论,还是《左传》在流传过程中被后来学者所增入?有的学者说是西汉末年的刘歆所窜入。本文经过考证认为,“君子曰”之言不是左丘明的评论,而是《左传》作为儒家教科...
关键词:《左传》 君子曰 法语 
论雅洪托夫二等字带-l/r-介音说不能成立
《汉字汉语研究》2023年第2期106-125,F0003,共21页庞光华 
苏联汉学家雅洪托夫提出上古汉语的二等字带有-l-介音的观点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本文从十一个方面列举出证据论证了这个著名的音韵学观点不能成立。主要论证是:这个学术观点的逻辑不合音理;与联绵词的事实不合;与拟声拟态词不合;二等...
关键词:雅洪托夫 二等字 一等字 二等韵影母 
简论新版《辞源》--兼谈何九盈先生对新版《辞源》的贡献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73-77,87,94,共7页庞光华 
第三版《辞源》是在何九盈先生的主持下修订的。新版《辞源》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新版《辞源》在释义、溯源、文献的年代、取材、参考文献、描述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修订过程中应取材更广泛,更多参考借鉴学术界的...
关键词:辞源 何九盈 时代性 百科 索引 
单数第一人称代词“吾”的产生时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文字研究》2021年第2期163-174,共12页庞光华 
在甲骨文中没有单数第一人称代词“吾”。很多学者依据金文认为人称代词的“吾”产生于西周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吾”产生于春秋中前期,属于东部地区的方言用字,并非产生于西周时代。今本《尚书·微子》的写定年代在春秋中前期以后,...
关键词:尚书  易经 西周 春秋 
是用假设剪裁事实,还是用事实验证假设——对马蒂索夫《历史语言学研究不是奥林匹克竞赛》的批评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21年第2期48-60,258,共14页庞光华 
何九盈先生对马蒂索夫等西方学者提出的关于远古汉语的远程构拟和宏观比较提出了严肃的科学的批评。马蒂索夫发表专文《历史语言学研究不是奥林匹克竞赛——回复何九盈<汉语和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一文》,对何先生的论文作出了...
关键词:语言学比较 远程构拟 马蒂索夫 层级构拟 同源词 
论《老子》“无为”的“为”的读音——对裘锡圭先生《说〈老子〉中的“无为”和“为”》的商榷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73-76,94,共5页庞光华 王海婷 
《老子》中的“无为”的“为”的读音问题曾在学术界引起讨论,是去声的介词还是平声的动词,学术界观点不一。裘锡圭先生在其长篇论文中认为这个“为”要读去声,是介词,表示目的。经多方面的证据考证,“为”应该读平声,是动词,不是表示...
关键词:老子 无为 去声 平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