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特乐图

作品数:53被引量:170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蒙古族音乐研究蒙古族音乐口传呼麦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音乐探索》《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海市教委E研究院-上海高校网格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管理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年第1期151-156,共6页包通拉嘎 博特乐图 
202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课题“来华留学生教育专项”(22lxsjy012)。
随着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留学生法制教育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管理大体上经历了从政府直接干预走向...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法制教育管理 文化差异 “留学中国”品牌 
光耀大地 爱洒草原——赵宋光先生与草原音乐
《人民音乐》2024年第12期56-60,共5页博特乐图 
“沃根奥其”是赵宋光先生的蒙古族名字,为“原初的火种”“第一朵火花”之意。1976年,乌兰杰先生为恩师想了这个名字,一来赵先生名字中“光”和曾用名“方耀”,有“奥其”(火种)之意,二来以此示喻赵先生对草原音乐学术的奠基性贡献。...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 赵宋光 五度相生 方耀 乌兰杰 火种 
“中国呼麦”的表述及本土化实践
《民族艺术》2024年第4期108-116,共9页博特乐图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项目“呼麦艺术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种被建构的传统,中国呼麦的历史仅仅四十余年。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传统的复兴;从当下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全新的文化建构。其中,学界通过学术研究,将当下的存在与历史传统连接在一起,完成了“中国呼麦”的身份表述;传人则通过...
关键词:呼麦 中国呼麦 游牧音乐 表述 本土化 
各民族交融汇聚视角下的北疆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文化属性
《北疆文化研究》2024年第4期30-37,2,共9页博特乐图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研究基地项目
北疆各民族音乐文化史,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共生的生动历史见证。在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二人台、漫瀚调等传统音乐非遗中,均蕴含着多民族文化元素,它们都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互动交融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关键词:北疆传统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交流交融 多元文化 
从“口传”视角重读乔建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博特乐图 
乔建中先生音乐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立场,以及有关汉族山歌、山东民歌、青海花儿、两句体民歌旋律类型、曲牌论和时序体民歌等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和提炼出来的相关理论阐述,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音乐口传性本质的敏锐洞察,以及对口传规律的自...
关键词:乔建中 音乐地理学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口传性 
以表演为中心的口传音乐研究四个关系维度——以五篇蒙古族口传音乐研究硕士论文为例被引量: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144-156,共13页博特乐图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科尔沁史诗的数字化整理及活态生成机制研究”(22VJXT008)阶段成果。
文本是表演的产物,唱奏表演则依靠传统,运用套路来完成。传统联结着群体的遗产,被个体所继承、积累并内化和改造,形成套路。套路是用来表演的音乐“语料”及其音乐“语用”系统。表演中传统与当下、群体与个体、程式与即兴等元素融为一...
关键词:表演 文本 传统 风格 语境 
“潮尔-呼麦”体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现形式——兼谈蒙古族呼麦的保护
《内蒙古艺术》2023年第2期95-106,共12页博特乐图 
“潮尔-呼麦”体系声部机理由一个持续低音声部和一个旋律声部构成,是蒙古族多声音乐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既有人声、器声的独立体裁,又有人器声混合模式的附着形态。呼麦是独立体裁的代表。准确认识呼麦的特征、了解其存在的多种...
关键词:潮尔 呼麦 “潮尔-呼麦”体系 保护 
传统音乐表演研究的口传视角被引量:1
《中国音乐》2023年第2期7-16,共10页博特乐图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科尔沁史诗的数字化整理及活态生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VJXT008)的阶段成果。
传统音乐的表演研究有“表演中的音乐研究”和“音乐的表演研究”两种模式:前者围绕音乐并将音乐得以展开的仪式、节庆、展演等视作“表演”,重点探讨其中的音乐及音乐行为,揭示其意义和功能;后者却通过音乐唱奏实践的描述和分析来呈现...
关键词:传统音乐 口传 表演 文本 创作 
表演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器乐及其变迁研究被引量:2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31-41,M0003,共12页博特乐图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研究”阶段性论文,项目批准号:21ZD20,首席专家:刘英。
乐器是“人的延伸”,口传性是传统器乐的基本属性。为此,对非“书面—乐谱”存承的少数民族传统器乐而言,“表演”既是奏乐过程,亦是创乐过程,故“表演”应成为传统器乐研究的中心词。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中的器乐通过其表演,与他们所生存...
关键词:表演 中国少数民族器乐 口传性 现代化 变迁 
游牧音乐中的自然、文化及其认知——读列文《在那山水歌唱的地方——图瓦及其周边地区的音乐与游牧文化》被引量:4
《中国音乐》2022年第1期191-200,共10页博特乐图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重大项目“全球化语境下草原音乐的传承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8ZDA006)的阶段成果;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草原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传播与研究基地”的阶段成果。
西奥多·列文《在那山水歌唱的地方—图瓦及其周边地区的音乐与游牧文化》一书,展现了以图瓦呼麦为中心的中亚游牧民族音乐的传统与当下,记述并探讨了图瓦呼麦走向世界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动力。游牧音乐来源于牧民对自然万物的感受...
关键词:《在那山水歌唱的地方——图瓦及其周边地区的音乐与游牧文化》 游牧音乐 呼麦 声音模仿 音色为中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