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作品数:16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诚信主体性体用一源诚信观践行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宜春学院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教育机会平等的应然机制与实现路径——以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为言说语境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期25-28,共4页李星 陈秀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公平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和谐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当前在农村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机会平等问题显得尤为凸出,甚至可以说教育...
关键词:新农村 教育机会平等 应然机制 实现路径 
论朱熹修养论的双重向度及其当代意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618-620,共3页李星 
朱熹在修养论上注重"内外交养",修养过程的双重向度并重乃是其修养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朱熹认为在人性修养方面,既要致力于内在德性的塑造和培养,又要顾及外在言行举止的合宜与否,并且试图让二者达至"中和"。通过对朱熹"内外交养"思想的...
关键词:“内外交养” 心性 持敬 精神文明建设 
杨时的“为道之方”刍论被引量:1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35-36,94,共3页李星 
杨时的学术思想上承洛学、下启闽学,为二程洛学和朱子闽学的衔接提供了必要的学脉渊源。介绍了杨时立志向道的行为和"倡道东南"的贡献,阐述了杨时"静中涵养,体验未发"的求道、悟道方法。
关键词:杨时 洛学 闽学 “体验未发” 诚意 践行 
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13-115,共3页李星 
主体与客体乃是普遍联系之网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过程。通过对主客体所进行的辩证审视,我们应当意识到:强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于我...
关键词:主客体 对立统一 否定之否定 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逻辑理路
《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40-44,共5页李星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内含着主体的对象化和自然的非对象化。"物质变换"的过程是由能动的主体——人发动的,人是"物质变换"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但是,人的主导性因素的发挥却是以自然的基础性条件为前提,即"物质变换...
关键词:物质变换 生产劳动 主体向度 自然维度 
论发展循环经济的应然张力与现实路径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67-69,81,共4页李星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
关键词:循环经济 历史性缘起 应然张力 
杨时修养论之层次脉理探微被引量:1
《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65-67,共3页李星 
中国哲学以心性之学著称,儒家哲学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十份强调心性修养的作用。而杨时的修养论上承洛学,下启闽学,且在修养论方面也为二程洛学和朱子闽学之间的衔接提供了必要的学脉渊源。从修养的层次脉理角度对杨时的...
关键词:层次脉理 体验未发 不动心 践行 
十七大新党章解读之思想方法审视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3期16-19,共4页李星 
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并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
关键词:十七大新党章 解读 思想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十七大精神 
主客体辩证关系新探及其当代意义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61-64,共4页李星 
主体与客体乃是普遍联系之网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呈现出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过程。对主客体辩证关系的新探表明,在当下强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于中...
关键词:主客体关系 对立统一 否定之否定 当代意义 
哲学观及哲学研究走向探微
《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15-16,35,共3页李星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一种爱智的学问,它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并注重历史性的批判和开放性的建构。而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尤其应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提倡"大哲学",寻找新问题,建构新体系,以此来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爱智 论域范围 基本特征 当代走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