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平

作品数:29被引量:4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胡塞尔存在论《逻辑研究》生存论亚里士多德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陵学刊》《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共通感”——亚里士多德感知学说的轴心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7期1-5,共5页朱耀平 
亚里士多德共通感理论认为,眼、耳、鼻、舌、身五种不同的类型并不意味着这五种感觉能力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是人或其他动物“统一的感知能力”的不同分支,虽然各自发挥着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但它们有着相同的根基——“统一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共通感 内感知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蕴被引量:1
《中国军转民》2024年第2期102-104,共3页王庭安 朱耀平 
齐泽克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马克思、阿尔都塞、拉康等人的思想融合起来,通过阐述意识形态的三个阶段来说明当今的意识形态已然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并且指出这种意识形态是作为幻象来缝合社会的症状,从而构建社会现实的。
关键词:齐泽克 意识形态 症状 幻象 
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身体——叔本华、胡塞尔与具身主体的不可见性被引量:4
《江汉学术》2020年第4期112-118,共7页朱耀平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首先认识到,作为整个世界的阿基米德点的主体不但无法离开身体存在,而且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无形的、作为主体的身体。身体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作为主体的身体与作为客体的身体混为一谈。...
关键词:叔本华 胡塞尔 梅洛-庞蒂 先验主体 不可见性 身体 
胡塞尔后期判断理论的发生学转向被引量:1
《现代哲学》2020年第1期97-104,共8页朱耀平 
2017年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访问学者项目(201706920015)。
胡塞尔的后期判断理论主要是指他于20世纪20年代在弗莱堡大学开设的一系列逻辑学讲座所包含的判断理论。在此之前,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其判断理论的主要论题是判断与表象的关系。他不同意布伦塔诺把判断看成包含表象行为的意识行为,认...
关键词:布伦塔诺 胡塞尔 谓词判断 前谓词经验 表象 感知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人类主体性悖论的产生与消失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59-67,共9页朱耀平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胡塞尔遗稿中的心灵哲学研究"(13YJA720029);教育部第49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被动综合;身体;空间和他者问题研究"
作为先验主体性哲学或"严格贯彻的唯我论"哲学的倡导者,叔本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人一方面强调世界及其中的对象与它们通过主体被给予的方式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又强调:第一,不能将主体的存在方式与客体混为一谈,不能把...
关键词:叔本华 胡塞尔 维特根斯坦 海德格尔 先验主体 不可见性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还原的两个步骤和三条道路被引量:4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52-59,共8页朱耀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20029)
《逻辑研究》所取得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在于它发现了世界及其中的对象与它们的被给予方式的内在关联。但是,当胡塞尔试图对这种关联做出进一步的阐明时,却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所谓的"人类主体性悖论"——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世界的一个部...
关键词:胡塞尔 《逻辑研究》 先验现象学还原 人类主体性悖论 笛卡尔式的道路 
“心外之物”与“物外之心”二元对立的终结——胡塞尔对心灵本质问题之心物二元论的反思和批判被引量:1
《武陵学刊》2016年第3期32-35,40,共5页朱耀平 赵庆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胡塞尔遗稿中的心灵哲学研究"(13YJA720029);教育部第49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被动综合;身体;空间和他者问题研究"
在胡塞尔看来,近代心理学对心灵本质的笛卡尔式的错误理解是它不断陷入"危机"之中的根本原因。笛卡尔式的心物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把心看成可以离开对物的显现作用独立存在的"物外之心"。它和把物看成离开心独立存在的"心外之物"的...
关键词:笛卡尔 胡塞尔 心物二元论 心灵哲学 
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统一性问题的生存论解释被引量:1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1-9,共9页朱耀平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ZXB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20029)
在试图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四种含义加以统一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逐渐认识到,或许只有"真理"意义上的存在(是)才是"存在(是)"的基本含义。而这也正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读中,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的原因。这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海德格尔 存在 此在 
限定摹状词两种用法的区分及语义学两可性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184-189,280,共6页朱耀平 钱承 
2012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ZXB009);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20029)
唐奈兰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的区分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种区分是否具有语义学意义这个核心问题上。首先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不同用法的区分的语义学意义提出质疑的是克里普克,在他看来,尽管摹状词具有两种不同的用法...
关键词:唐奈兰 克里普克 韦茨坦 萨蒙 限定摹状词 语义学两可性 实用主义谬误 
柏拉图与后现代哲学——以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例
《武陵学刊》2015年第1期26-30,97,共6页朱耀平 刘辰飞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胡塞尔遗稿中的心灵哲学研究"(12ZYB000)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扛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
关键词:柏拉图 尼采 胡塞尔 海德格尔 后现代哲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