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静

作品数:4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翻译理论信息性语篇英汉互译《推销员之死》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翻译》《中国戏剧》《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人性祭坛上的普通人 阿瑟·米勒悲剧中的替罪羊意象分析
《中国戏剧》2007年第8期59-61,共3页詹蓓 杨国静 
阿瑟·米勒的悲剧创作在现代美国剧坛上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家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追索,对人类潜隐动机的发掘,对社会生活危机的刻画,可以说达到了现代美国戏剧的顶峰。而这些创作特色,如果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悲剧创作 普通人 意象分析 米勒 替罪羊 祭坛 人性 伦理道德问题 
语篇信息性:英汉互译理论新思维——基于整合视角的分析被引量:8
《中国翻译》2007年第2期24-27,共4页詹蓓 杨国静 
20世纪70年代伊始,翻译理论研究突破原先单一语言学派的局限,转而向多维性和文化研究方向拓展,继而演进成为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双峰并峙的态势。这一变革在开阔翻译理论探求视域、丰富翻译学界研究内容的同时、也对建构协调、统一的翻...
关键词:语篇 信息性 整合 翻译理论 
它批判“美国梦”了吗? 《推销员之死》的主题新探被引量:6
《中国戏剧》2007年第3期58-61,共4页詹蓓 杨国静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被广泛地认为是一部批判“美国梦”的戏剧,剧作中梦境场景的反复出现、主人公威利·洛曼对于成功的狂热追逐以及米勒作品中常见的社会伦理主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论调推波助澜。本文通过对美国梦与社会价...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美国梦” 批判 社会价值体系 社会伦理 内在动机 生存困境 威利 
论翻译中施为用意的语际一致性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176-181,共6页楼宝春 杨国静 喻家楼 
目前种种等值学说在指导翻译活动时经常无法解释动态语境所造成的意义多变现象。文章从语言的交际观点出发,应用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有关意义、意图和施为用意的论述,表达一种以施为用意为对等切入点的译学新观点。
关键词:翻译 等值 意义 意图 施为用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