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安延

作品数:25被引量:2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主题:应用文公文语言小说鲁迅小说古代应用文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榆林学院学报》《贵州社会科学》《法制与社会》《写作》更多>>
所获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再论中国古代应用文审美特征形成的原因被引量:1
《榆林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57-63,共7页蔡安延 赵华 
中国古代应用文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传统哲学本体论观念的模糊导致了古代文人认识上的模糊;2、古人的“诗性思维”和中国古代诗歌的绝对地位,影响到其它文体的分类和定性,进而影响到对应用文特点的把握;3、“尚...
关键词:古代应用文 模糊本体论 诗性思维 美文传统 文体观念 形成原因 
略论儒道两家“天人合一”观的异同
《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21期177-178,共2页蔡安延 赵华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
关键词:儒道学说 天人合一 人人合一 古代文论 
确定公文文种的意义及其选用方法被引量:1
《科教文汇》2006年第2X期177-178,共2页蔡安延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公文处理工作,并多次下文对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修改,对公文种类进行调整,因而弄清划分公文文种的意义,掌握选用公文文种的方法,对正确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公文处理的文件精神、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及提高工作效率十分重要。
关键词:文种意义 选用方法 公文写作 
中国古代应用文审美特征的形成原因被引量:2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119-120,134,共3页蔡安延 
由于古人对应用写作始终缺乏宏观的理论认识,在文章价值追求上“尚用”的观念与“美文”的传统的并存,以及哲学文化传统和古代文章对应用文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强大的影响制约力,中国古代应用文因而有其明显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应用文 美文传统 文体观念 形成原因 
中国写作理论的嬗变过程及其意义
《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62-65,共4页蔡安延 
中国的写作理论发展已经历时千年,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八个阶段。在这八个阶段中,以五四时期为界,前四个阶段为古代写作理论发展期,后四个阶段为现代写作理论发展期。写作理论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理论高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写作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写作理论史 传统写作理论 现代写作理论 写作理论价值 
公文语言如何实现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被引量:2
《写作》2005年第4期18-20,共3页蔡安延 
在中国有“无美不足以用”的传统。据文论学家研究.“尚用”的观念和“美文”的传统是由实用写作本身确立并流传下来的。古人对“尚用”的理解已包含了审美因素;古人“文出五经”的说法,也恰好说明了应用写作与文学创造实现了经典式...
关键词:公文语言 公文写作 文采 修辞手法 
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之美——浅论文学文体学被引量:1
《理论月刊》2005年第8期123-124,共2页蔡安延 
文学文体学是一种处于语言学和文学批评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应用。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文体学、西方文体学与中国对西方文体学的研究。文学文体学的阐释套路是一面借助阐释经验、直觉与洞察...
关键词:文体学 语言学 文学批评 
公文语言的实用与审美统一
《应用写作》2005年第4期1-1,共1页蔡安延 
中国有“无关不足以用”的传统。作为专门用来处理公务的公文,虽然其根本目的是实用,但为了更好地实现“实用”目的,在讲究实用的前提下也注意可读性,在注意思想认识真实表达的同时也追求文采,以收到“实”、“美”双全的效果。
关键词:公文语言 意思 实用 前提 统一 文采 根本目的 公务 思想认识 国有 
诗性的文论呼唤诗意的教学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94-96,共3页吴中胜 蔡安延 
《古代文论》课的教学一直是大学中文系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难点。从教学主体角度看,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主要是:教学认识上的偏差和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紧扣古代文论的特点,把古代文论当文学作品来悟读、来组织教学。
关键词:诗性文论 诗意教学 古代文论 
儒道两家的言意冲突:立言与立意——浅析儒家的“说什么”与道家的“怎么说”被引量:1
《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53-55,共3页蔡安延 
儒道两家都是通过著书立说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言论的,但儒道两家对“言说”这一存在方式的理解是迥然不同的。儒家主“言”,认为一切可以言说,并且通过言说的内容(说什么)施行教化,完成“自然的人化”;道家由“道”出发,认为“言而无言”...
关键词:道家 儒道 儒家 立意 立言 冲突 言意 不可言说 自然的人化 著书立说 存在方式 “言” “道” 审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